路竹小作樂器首演 快閃我的小情歌書展

由平安基金會承辦之「路竹身心障礙者作業設施服務」(路竹小作所),今(10)日受邀至高雄市立圖書館路竹分館,參與「我的小情歌:情書製作者的浪漫情懷」書展快閃演出活動。服務對象組成的合奏團首次公開演出,獻上〈歡樂頌〉與〈賜福與你〉兩首曲目。透過木箱鼓、風鈴、口風琴等多樣樂器的合奏,展現自年初以來持續練習的成果,獲得現場觀眾熱烈掌聲。

「我的小情歌」書展以自我療癒 × 圖像閱讀 × 親子共學為主軸,自114年9月2日至9月30日於路竹分館展出,並串聯多元活動,包括繪本展示、中英雙語說故事、親子講座及藝術教育課程。展覽希望透過繪本的溫暖、幽默與圖像表達,陪伴民眾面對情緒、走出低潮,並在親子共學中創造深刻的閱讀體驗。

此次合作不僅展現身心障礙青年在藝術與音樂上的努力與潛能,也象徵社區文化場域與社福機構的交流與共融。岡山障福中心期盼透過更多跨領域的合作,讓社會大眾重新看見服務使用者的多元面貌與生命力。

押花相框療癒手作 燕巢據點伴家長紓壓

由高雄市政府委託平安基金會承辦的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趁著父親節周末,攜手花萌-花藝手作工作室,於燕巢老人活動中心舉辦「家長紓壓喘息—送給家長的療癒之花」活動,吸引逾10位家長參與,期盼藉由活動讓長期忙於照顧孩子的家長,透過花藝創作放鬆心情。  活動邀請花萌-花藝手作工作室花藝師侯靜宜擔任講師,以色彩繽紛的乾燥花材,指導家長製作獨一無二的萬用押花相框。許多家長特地攜帶全家福的照片,將作品化為專屬於家庭的紀念。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專注於挑選花材、構圖與黏貼,過程中彼此交流創作心得,紓緩平日因育兒與工作累積的壓力。

社工蘇珮雯指出,許多家長平日全心投入照顧孩子,生活步調緊湊,容易忽略自身的情緒與休息需求。透過花藝創作,家長能暫時放下繁瑣家務,享受專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不僅獲得心理上的放鬆,也藉由作品帶回一份美好的回憶,提醒自己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本次活動特別針對育有0至6歲幼兒的家長設計,除了傳遞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聚會的形式,讓家長彼此交流育兒經驗,建立支持網絡,減少在教養路上的孤單感。

參與家長分享,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動手做作品,不僅收穫一份專屬的生活紀念,也感受到彼此的支持與鼓勵,「好久沒有這麼專心地為自己做一件事了,這次還能把全家人的合照放進相框,意義更特別。」

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預告,預計11月將舉辦親職講座,活動中邀請職能治療師分享如何從感覺統合訓練提升孩子專注力,歡迎有興趣的家長關注「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粉絲專頁,掌握最新活動訊息。

岡山障福推音樂治療 助孩子表達情緒

為促進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的全人發展,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以下簡稱岡山障福中心)自兩年前起,在仰惠基金會的支持下推動音樂治療課程,8月11日上午,仰惠基金會由董事李錦雯、賴麗安率領團隊實地走訪中心,親自關心服務對象的學習成果。

音樂治療課程採團體方式進行,服務對象涵蓋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早療個案。透過歌唱、律動、樂器演奏與節奏模仿等活動,幫助其認識情緒、練習表達、增進社交互動,並延長專注時間,課程實施兩年來,服務對象在情緒表達、社交互動與專注力上都有明顯進步。

課程中,老師運用簡單的樂器操作與熟悉的旋律,引導服務對象將情緒具象化,例如敲小鼓時,透過「大聲代表生氣、小聲代表安靜」的方式,幫助他們辨別內在感受;情緒波動時,則搭配海浪鼓、雨聲筒等安撫性樂器,以及固定的「收心音樂」協助穩定情緒。社工王孟琪觀察到,許多服務對象在課程中漸漸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原本容易情緒失控的孩童,也能透過這些方式快速安撫自己,甚至主動參與活動。

在社交互動方面,原本習慣獨處的服務對象,在音樂遊戲如「傳鈴鐺」中,學會與同儕輪流、等待,逐漸建立與人互動的信心。同時也透過節奏模仿與聽覺辨識訓練,協助其培養持續專注的能力。許多服務對象從一開始只能短暫參與,進步到能投入五分鐘以上的遊戲,甚至能模仿節奏動作,或以眼神回應音樂變化。

來自中心的早療男童小毅,是一名年僅四歲、患有腦性麻痺與癲癇的孩子,右側肢體無力,行動需仰賴擺位椅,語言與認知發展仍處於基礎階段,平時不擅表達情緒。剛進入音樂課時,小毅常處於觀望狀態,但隨著課程深入,他對節奏樂器表現出濃厚興趣,逐漸學會以敲鼓、哼唱的方式傳達感受,甚至主動伸手參與演奏,在課堂中展現笑容與期待,令教保人員與治療師深受感動。

課程由音樂治療師蘇孟苹帶領,她擁有音樂治療研究所及成人與繼續教育所雙碩士學位,長期服務於特教、醫療與社福領域。她表示,音樂課程設計強調安全感與參與感,從固定的「哈囉歌」開場,到「再見歌」收尾,協助服務對象建立規律與秩序;同時保留樂器選擇、自由創作與互動探索的空間,引導服務對象以多元方式展現潛能。

音樂治療課程的推動,不僅強化早療服務的多元性,也為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者創造更多自我表達的機會。未來,期待攜手合作,讓更多服務對象透過音樂找到自己的節奏,在支持與陪伴中穩健成長。

 

大岡山早療中心辦講座 破解資源班迷思

為協助家長正確認識特殊教育資源、提升國小入學前的轉銜準備,平安基金會承辦大岡山早療通報暨個案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7月間,分別在岡山障福中心與大湖國小舉辦「資源班是蝦米公益講座」,針對即將升小一或關心特教議題的家長,深入說明資源班的服務內容,並邀請具實際經驗的家長現身分享,澄清迷思,協助家長做出適切選擇。

兩場講座共吸引近百位家長參與,由實務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代表分享觀點,期盼拉近教育人員與家庭之間的距離。每年年底是幼兒園申請國小資源班的關鍵時點,卻仍有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標籤」或「與同儕脫節」,而錯過接受適當資源的機會。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盼透過此次活動,協助家長釐清觀念、建立信心。

首場講座由高雄市身心障礙學生鑑定中心資訊承辦莊孟俞擔任講師,分享巡迴輔導經驗。她指出,資源班並非外界誤解的「隔離式」教學,而是透過彈性安排,協助學生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獲得更多支持,有些學校也將其更名為「潛能班」、「支持班」,以傳遞正向意涵。她鼓勵家長應及早與導師溝通,共同規劃適切支持。

第二場講座由大湖國小資源班老師李維媗主講,她指出,資源班的核心目標在於「減少落差、建立信心」。若能提前規劃,將有助於孩子更順利地銜接小學生活,提升整體學習表現。她也提醒,對資源需求尚不明確的家庭,不妨預先提出申請,保留彈性空間,未來若有需要即可無縫接軌相關支持。

除專業講師外,現場也邀請早療結案家庭現身說法。小宸媽媽表示,原本因家人觀念保守而擔憂「特教身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但實際申請後,孩子進步明顯,並獲得教師與同儕更多支持;小瑜爸爸則分享,從學前巡迴輔導開始,逐步理解特教制度的彈性與支持,進而轉為積極申請國小階段資源。大岡山早療中心表示,此次講座不同於以往的支持團體形式,更聚焦於議題溝通與經驗分享,營造安心且開放的對話場域,讓家長在教育選擇上不再孤單。

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社工王郁文表示,中心今年起自岡山障福中心獨立標案,資源運用更具彈性,未來將持續辦理多元主題的親職講座與社區衛教活動,提升家庭教育選擇力與資訊辨識力。她強調,特殊教育資源不應被視為「次一等」的選項,而是孩子多元發展的起點。「我們希望家長知道,申請特教服務,並不是放棄希望,而是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

 

祝福盆栽首亮相 路竹圖書館展智青創作

由平安基金會承辦之「路竹身心障礙者作業設施服務」(路竹小作所)與高雄市立圖書館路竹分館共同舉辦的「享受自然系列:水繪布包×祝福盆栽」特展,即日起至8月20日(三)於圖書館一樓開放空間展出,邀請民眾免費自由參觀。

今年展覽以「自然」為主題,從風景、天氣、銀河、動物、植物等五大面向發想。除了平面創作,今年首度加入立體陶瓷「祝福盆栽」,成為另一亮點。每一盆盆栽盆栽,皆由服務對象於6月的藝術課程中親手繪製,搭配植物移植,並在陶盆上寫下鼓舞人心的祝福語。由於陶盆為立體結構,對於手部動作的穩定與精細度要求更高,但服務對象仍展現出創作熱情,完成了一盆盆獨具個人風格的作品。

這項園藝計畫源自於112年,教保員謝碧娟帶領服務對象於空間中種植植栽,從日常生活中學習照料與觀察植物。從最初的薰衣草、薄荷、迷迭香等香草植物,到後來的黃金葛、金邊虎尾蘭、雞冠花等,逐步建立起屬於自己的小花園。今年3月植樹節,服務對象更親手種下福木,強化與自然環境的情感連結。

教保員謝碧娟分享:「服務對象在照料植物過程中,不僅培養責任感,也提升對生態環境的敏銳度。有服務對象觀察到花園裡有無尾鳳蝶來產卵、白星天牛棲息,開心地與大家分享,這些都是非常珍貴的自然教材。」由於植物成長速度緩慢,服務對象常因記憶力不足忘記澆水,老師也細心設計提醒方式,例如在下班前噴灑十下等,引導他們養成穩定的生活節奏。

副主任許雅惠表示:「透過布包創作與植物栽培,服務對象不僅能展現創作潛能,我們期盼藉由這樣的展覽,讓社會大眾重新認識身障青年的能力與生命力。」

路竹小作所自111年起推展布包創作課程,歷年主題與技法皆有所變化,從最初以「路竹四寶」為創作發想,去年轉向自然元素,今年更進一步加入拓印點描與媒材實驗等技巧,鼓勵服務使用者使用葉子、樹枝、果實等自然素材進行創作,七位參展的服務對象更在年初設定個人目標,希望能透過展覽讓更多人看見他們的努力與進步,進而累積作品,增加成就與自信。

教保員補充:「構圖與配色對服務對象而言是很大的挑戰,尤其一開始僅能運用兩種顏色,經過反覆練習與個別支持後,如今已能掌握多種色彩表現,甚至會主動與老師討論畫面配置。」作品形式也從過往的零錢包、便當袋,逐步拓展至飲料提袋、束口袋、斜背包等,展現更成熟的創作表現。

大岡山早療中心支持團體 強化伴侶溝通

為強化家庭支持網絡、提升早療家庭的整體功能,由平安基金會承辦的「大岡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社區服務」(簡稱大岡山早療中心)於5月至7月間,首度舉辦為期六週的「伴侶支持團體」,邀請六對育有發展遲緩兒的伴侶參與。透過多元活動設計與情感支持,引導伴侶增進溝通與理解,攜手面對生活與育兒挑戰。

本次團體由具有豐富家庭輔導與親子治療經驗的社工師盧沛佩擔任外聘講師帶領團體,課程設計融入行動劇、桌遊、繪畫與生活回顧等體驗式活動,主題涵蓋家庭角色探索、情緒表達、溝通風格、衝突修復與關係經營等。透過「家庭雕塑」、「社會劇」等設計,引導伴侶在輕鬆互動中認識彼此需求,學習在衝突中「暫停,而非離開」,建立情緒支持與正向互動模式。

社工師盧沛佩表示,透過社會劇與情境模擬的方式,不僅觀察他人的故事,更能照見自己的生活經驗,引發深層思考與對話。每一次的討論都讓伴侶有機會停下腳步,理解彼此在情感維繫上的挑戰,也學習更有技巧的情緒溝通方式。她也觀察到,許多夫妻在育兒過程中,常因角色負擔與壓力不同而產生落差,因此在設計活動時,特別著重角色釐清與感受表達,幫助參與者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不忽略彼此的需求與情緒。

她進一步指出,關係的經營除了方法,也需要他人的陪伴與鼓勵。「這個團體就像一個彼此支持與理解的小社群,大家分享經驗、互相打氣,也從其他家庭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的可能性。」

參與者小皮蛋(化名)分享,團體讓他們首次有機會在安心的環境中練習傾聽與表達,重新體會「怎麼說」的重要性。一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夫妻表示,原本常因語言與觀念差異產生摩擦,但透過課程活動與互動練習,彼此學會以更同理的方式回應對方,重新找回理解與連結。

負責此次團體規劃的社工吳怡薪指出,在華人社會中,照顧者常專注於親職,卻忽略了伴侶關係的經營。伴侶間若缺乏溝通與情緒調節能力,往往會讓原本的支持系統出現裂痕。「溝通不是辯論對錯,而是建立理解與連結」,她強調,這個團體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練習場域,幫助伴侶彼此靠近。

吳社工也提到,參與家庭普遍在育兒與分工上面臨角色期待落差,若缺乏對話與理解,容易演變成誤解、冷淡甚至關係疏離。團體歷程中,許多夫妻開始反思互動模式、調整情緒表達方式,也願意給彼此更多時間與空間,修復關係。

腳踏式輪椅助攻 身障青年走入社區

身心障礙者在休閒與社區參與方面,常因肢體限制與外出不便而受限,特別仰賴陪伴人力與輔具支援。為改善現況,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簡稱岡山障福中心)導入「生活即復健」理念,透過如是社會福利公益信託基金捐贈的 5 台腳踏式輪椅,協助肢體障礙者提升自立與行動力,促進社區融合。

這批輪椅由治療師評估後提供給成人日照服務對象,搭配教保員規劃與志工人力陪伴,進行每月一次的「社區適應暨融合活動」,引導身心障礙者走出機構、實地使用公共設施。目前已有超過 10 位服務對象成功騎乘至郵局、公園、超市、咖啡店等地,提升社區互動與參與感。

初次體驗騎乘腳踏式輪椅時,多數學員都感到新奇又興奮,有人形容「就像在騎腳踏車」,也有人因不熟悉操作差點撞到行人,但隨著練習次數增加,技巧逐漸熟練,也從中獲得滿滿成就感。

服務對象阿予分享:「我平常走路需要用助行器,走遠一點就要坐輪椅,雖然會自己轉動輪子,但因為手部力量不夠,常常推沒多久就累了,只好請家人或教保員幫忙。現在用腳踏式輪椅,我可以靠腳踩著前進,移動起來又快又輕鬆,覺得方便很多。」

另一位服務對象小穎則說:「一開始真的不太會轉彎,也不會剎車,但我覺得很好玩,現在越來越上手了,我相信自己會越騎越好!」

此款腳踏式輪椅採單側方向桿設計,需透過手部前後推動控制方向,部分服務對象因手部力量不足、或認知理解有限,在學習轉彎或剎車等技巧時遇到挑戰。教保員特別設計地面障礙物與坡道練習,透過趣味方式增進其操作技巧與安全意識。

教保員王鈺婷指出,使用腳踏式輪椅除可提升活動參與意願,對於平日步行緩慢、易疲憊的服務對象而言,更能有效減少外出時的體力消耗與情緒波動,提升外出動機。有些服務對象原本對外出缺乏興趣,現在一聽到可以騎腳踏式輪椅,便主動參與活動,甚至主動從教室騎乘前往活動場地,展現高度學習意願。

社工張雅淳表示「生活即復健」不再只是口號,岡山障福中心持續推動融合友善的社區環境,透過這項新作法,不僅幫助肢體障礙者強化四肢肌耐力、減緩痙縮與退化,更在生活中保持良好的運動習慣。更重要的是,許多原本缺乏行走意願的服務對象,在騎乘過程中燃起動力,提升自我信心,也開啟與人互動的新契機。  

 

智青攜手銀髮族 粉彩創作慶榮家六六年

展翅高飛社區日間作業設施(以下簡稱岡山小作所)6月3日(二)於岡山榮民之家舉辦粉彩創作活動。本次活動以「貓咪」為主題,由具備兩年以上創作經驗的智青擔任講師,引導長輩發揮創意。作品將於6月27日舉行的榮家66週年家慶活動「岡榮六六 丰華依舊」中展出,邀請社區居民一同見證世代融合的成果。

岡山榮民之家平均住民年齡逾80歲,提供安養、養護及失智照護等服務,近年亦持續拓展社區合作。本次藝術交流由岡山小作所主動發起與設計,活動前智青積極投入籌備,討論分享主題、創作步驟與口語表達技巧,展現高度自我倡議能力。透過擔任引導者與陪伴者,智青將自己的創作經驗與心路歷程與長輩分享,彼此激盪出豐富的創意與情感。

粉彩畫筆觸柔和、表現自由,是一種能協助釋放壓力、表達內在情感的創作媒材。對於不善言語的智青與長輩而言,粉彩提供了一個自在的對話空間。本次主題「貓咪」象徵療癒與陪伴,參與者可自由詮釋貓咪的模樣與意涵,在色彩與圖像中感受交流與理解。

活動籌備期間,一位智青回憶起童年時與爺爺牽手散步的畫面,並將這段記憶化為創作靈感,希望在與長輩互動中延續那份親情與溫度。另一位智青芳芳,雖有癲癇病史且較少參與社區活動,仍勇敢接受挑戰擔任講者,展現成長與自信。這些看似簡單的互動,實則深深觸動彼此的內心。

副主任許雅惠表示:「我們持續透過多元方式鼓勵智青走入社區,結合藝術創作、職場體驗、音樂演出等,提升障礙者的參與度與能見度。」近期岡山小作所更與圖書館、文化中心、教會機關合作展演,持續拓展他們與社區的連結。     

早療家庭善用長照資源 減輕照顧壓力

您以為長照服務僅限於銀髮族嗎?實際上,長照資源也正悄悄成為許多學齡前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的重要後盾。高雄岡山一名4歲腦傷男童(化名小孟),在接受長照2.0服務後,家屬不僅獲得實質照顧支持,也逐步找回喘息空間與生活平衡。

小孟長期需依賴他人照顧,過去家人因擔心陌生照服員照顧不當,始終不敢申請長照資源,由小孟母親扛起照顧責任。然而,為了進一步了解照護專業,她考取照顧服務員證照後,開始嘗試申請包含居家沐浴、陪同就醫、餵食協助、肢體關節活動等長照服務。這些服務逐步改善照顧品質,也讓家庭壓力得以紓緩。

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孟母親在使用長照服務後,開始主動協助其他家庭。每當早期療育社工與家長談及長照資源,她總熱心現身分享親身經歷,盼讓更多人理解,長照並非專屬於高齡者,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同樣有被支持的權利。

長照2.0針對「失能需求」提供多元服務,適用對象不限年齡,只要經專業評估後確定生活需長期協助,即可提出申請。對於持有身心障礙證明的0至6歲兒童而言,常見服務項目包括職能治療師到宅復能、照服員協助外出就醫、餵食與家務支援等,均能有效減輕家庭照顧壓力。

實務經驗也顯示,若孩童有自閉症傾向並伴隨攻擊或自傷行為,可透過長照安排行為治療師提供教養建議;若為腦傷、癌症、罕病等個案,亦可依需求申請語言、物理、職能治療到宅服務,甚至由營養師提供專業飲食指導,提升整體生活品質與穩定度。

社工柯妙芳表示,許多早療家庭並未意識到自己也符合長照申請資格。她強調,照顧孩子同樣是長照的一環,長照資源的介入不只是支持孩子的成長發展,更讓主要照顧者得以持續前行,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支持力量。

大岡山兒童早療發展服務督導陳采旎提醒,凡年滿0至6歲、持有身心障礙證明並符合失能條件的兒童皆可申請長照服務,內容涵蓋居家照顧、復能照護、陪伴就醫、居家護理、輔具服務與居家無障礙改善等。高雄市民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洽各地長照管理中心、衛生所辦理,亦可向岡山障福中心早療個案管理窗口尋求協助。

洪曙輝遺愛人間 新市鎮扶輪社捐贈障福

曾任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後簡稱岡山障福中心)「牧人志工隊」隊長的洪曙輝先生,生前熱心公益、長期投入志願服務,亦曾擔任高雄新市鎮扶輪社社長。洪先生辭世後,扶輪社成員整理其遺物進行義賣,並將所得全數捐贈予岡山障福中心,延續他對弱勢族群的關懷與奉獻。

捐贈儀式於5月26日(一)下午3時在岡山障福中心舉行,高雄市新市鎮扶輪社社友王國州、楊智超、李英一、甘忠鑫等人一同親送捐款外,也實地參訪,深入了解中心多元服務如何協助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岡山小作所的服務使用者特別手工製作一張感謝卡片,內有洪曙輝先生在岡山障福中心期間志工服務的照片,象徵對他深厚的懷念與感謝,也感謝新市鎮扶輪社對中心的關懷,並現場贈與扶輪社代表,場面溫馨動人。

洪曙輝先生自2011年加入牧人志工隊以來,陪伴無數身心障礙者走過學習與成長的歷程。2023年擔任扶輪社長期間,更號召岡山、路竹、阿公店、高雄濱海、高雄燕之巢、北高雄等多個扶輪社,共同辦理「陪你輪轉向前行 兒童遊戲篩檢闖關」活動,推動兒童發展關懷,展現領導力與社區整合資源的影響力。

岡山障福中心主任劉秋月表示,洪先生的精神長存人心,他的奉獻也持續激勵更多志工投入服務。中心目前持續招募「牧人志工隊」成員,分為定期志工與學生志工,協助行政庶務、課程活動與社區適應等服務。凡具穩定出席意願且每週可投入三小時以上者皆可報名,學生志工亦可申請服務時數證明(須滿20小時)。意者請洽岡山障福中心張社工(07)622-6730#134。

岡山障福中心多年來致力推動早期療育、成人日間照顧、社區日間作業設施、身心障礙者福利服務、輔具服務等,持續努力成為北高雄地區身障者的守護燈塔。中心也期盼透過洪曙輝先生的公益精神,感召更多民眾一起參與志工行列,為打造友善共融的社會盡一份心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