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岡山早療中心辦講座 破解資源班迷思

為協助家長正確認識特殊教育資源、提升國小入學前的轉銜準備,平安基金會承辦大岡山早療通報暨個案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7月間,分別在岡山障福中心與大湖國小舉辦「資源班是蝦米公益講座」,針對即將升小一或關心特教議題的家長,深入說明資源班的服務內容,並邀請具實際經驗的家長現身分享,澄清迷思,協助家長做出適切選擇。

兩場講座共吸引近百位家長參與,由實務經驗豐富的教育工作者與家長代表分享觀點,期盼拉近教育人員與家庭之間的距離。每年年底是幼兒園申請國小資源班的關鍵時點,卻仍有不少家長因擔心孩子被「貼標籤」或「與同儕脫節」,而錯過接受適當資源的機會。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盼透過此次活動,協助家長釐清觀念、建立信心。

首場講座由高雄市身心障礙學生鑑定中心資訊承辦莊孟俞擔任講師,分享巡迴輔導經驗。她指出,資源班並非外界誤解的「隔離式」教學,而是透過彈性安排,協助學生在學習與人際互動上獲得更多支持,有些學校也將其更名為「潛能班」、「支持班」,以傳遞正向意涵。她鼓勵家長應及早與導師溝通,共同規劃適切支持。

第二場講座由大湖國小資源班老師李維媗主講,她指出,資源班的核心目標在於「減少落差、建立信心」。若能提前規劃,將有助於孩子更順利地銜接小學生活,提升整體學習表現。她也提醒,對資源需求尚不明確的家庭,不妨預先提出申請,保留彈性空間,未來若有需要即可無縫接軌相關支持。

除專業講師外,現場也邀請早療結案家庭現身說法。小宸媽媽表示,原本因家人觀念保守而擔憂「特教身份」對孩子產生負面影響,但實際申請後,孩子進步明顯,並獲得教師與同儕更多支持;小瑜爸爸則分享,從學前巡迴輔導開始,逐步理解特教制度的彈性與支持,進而轉為積極申請國小階段資源。大岡山早療中心表示,此次講座不同於以往的支持團體形式,更聚焦於議題溝通與經驗分享,營造安心且開放的對話場域,讓家長在教育選擇上不再孤單。

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社工王郁文表示,中心今年起自岡山障福中心獨立標案,資源運用更具彈性,未來將持續辦理多元主題的親職講座與社區衛教活動,提升家庭教育選擇力與資訊辨識力。她強調,特殊教育資源不應被視為「次一等」的選項,而是孩子多元發展的起點。「我們希望家長知道,申請特教服務,並不是放棄希望,而是給孩子更多選擇的可能。」

 

大岡山早療中心支持團體 強化伴侶溝通

為強化家庭支持網絡、提升早療家庭的整體功能,由平安基金會承辦的「大岡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社區服務」(簡稱大岡山早療中心)於5月至7月間,首度舉辦為期六週的「伴侶支持團體」,邀請六對育有發展遲緩兒的伴侶參與。透過多元活動設計與情感支持,引導伴侶增進溝通與理解,攜手面對生活與育兒挑戰。

本次團體由具有豐富家庭輔導與親子治療經驗的社工師盧沛佩擔任外聘講師帶領團體,課程設計融入行動劇、桌遊、繪畫與生活回顧等體驗式活動,主題涵蓋家庭角色探索、情緒表達、溝通風格、衝突修復與關係經營等。透過「家庭雕塑」、「社會劇」等設計,引導伴侶在輕鬆互動中認識彼此需求,學習在衝突中「暫停,而非離開」,建立情緒支持與正向互動模式。

社工師盧沛佩表示,透過社會劇與情境模擬的方式,不僅觀察他人的故事,更能照見自己的生活經驗,引發深層思考與對話。每一次的討論都讓伴侶有機會停下腳步,理解彼此在情感維繫上的挑戰,也學習更有技巧的情緒溝通方式。她也觀察到,許多夫妻在育兒過程中,常因角色負擔與壓力不同而產生落差,因此在設計活動時,特別著重角色釐清與感受表達,幫助參與者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不忽略彼此的需求與情緒。

她進一步指出,關係的經營除了方法,也需要他人的陪伴與鼓勵。「這個團體就像一個彼此支持與理解的小社群,大家分享經驗、互相打氣,也從其他家庭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的可能性。」

參與者小皮蛋(化名)分享,團體讓他們首次有機會在安心的環境中練習傾聽與表達,重新體會「怎麼說」的重要性。一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夫妻表示,原本常因語言與觀念差異產生摩擦,但透過課程活動與互動練習,彼此學會以更同理的方式回應對方,重新找回理解與連結。

負責此次團體規劃的社工吳怡薪指出,在華人社會中,照顧者常專注於親職,卻忽略了伴侶關係的經營。伴侶間若缺乏溝通與情緒調節能力,往往會讓原本的支持系統出現裂痕。「溝通不是辯論對錯,而是建立理解與連結」,她強調,這個團體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練習場域,幫助伴侶彼此靠近。

吳社工也提到,參與家庭普遍在育兒與分工上面臨角色期待落差,若缺乏對話與理解,容易演變成誤解、冷淡甚至關係疏離。團體歷程中,許多夫妻開始反思互動模式、調整情緒表達方式,也願意給彼此更多時間與空間,修復關係。

早療家庭善用長照資源 減輕照顧壓力

您以為長照服務僅限於銀髮族嗎?實際上,長照資源也正悄悄成為許多學齡前身心障礙兒童家庭的重要後盾。高雄岡山一名4歲腦傷男童(化名小孟),在接受長照2.0服務後,家屬不僅獲得實質照顧支持,也逐步找回喘息空間與生活平衡。

小孟長期需依賴他人照顧,過去家人因擔心陌生照服員照顧不當,始終不敢申請長照資源,由小孟母親扛起照顧責任。然而,為了進一步了解照護專業,她考取照顧服務員證照後,開始嘗試申請包含居家沐浴、陪同就醫、餵食協助、肢體關節活動等長照服務。這些服務逐步改善照顧品質,也讓家庭壓力得以紓緩。

更難能可貴的是,小孟母親在使用長照服務後,開始主動協助其他家庭。每當早期療育社工與家長談及長照資源,她總熱心現身分享親身經歷,盼讓更多人理解,長照並非專屬於高齡者,學齡前發展遲緩兒童及其家庭,同樣有被支持的權利。

長照2.0針對「失能需求」提供多元服務,適用對象不限年齡,只要經專業評估後確定生活需長期協助,即可提出申請。對於持有身心障礙證明的0至6歲兒童而言,常見服務項目包括職能治療師到宅復能、照服員協助外出就醫、餵食與家務支援等,均能有效減輕家庭照顧壓力。

實務經驗也顯示,若孩童有自閉症傾向並伴隨攻擊或自傷行為,可透過長照安排行為治療師提供教養建議;若為腦傷、癌症、罕病等個案,亦可依需求申請語言、物理、職能治療到宅服務,甚至由營養師提供專業飲食指導,提升整體生活品質與穩定度。

社工柯妙芳表示,許多早療家庭並未意識到自己也符合長照申請資格。她強調,照顧孩子同樣是長照的一環,長照資源的介入不只是支持孩子的成長發展,更讓主要照顧者得以持續前行,是不可或缺的社會支持力量。

大岡山兒童早療發展服務督導陳采旎提醒,凡年滿0至6歲、持有身心障礙證明並符合失能條件的兒童皆可申請長照服務,內容涵蓋居家照顧、復能照護、陪伴就醫、居家護理、輔具服務與居家無障礙改善等。高雄市民可撥打1966長照專線,或洽各地長照管理中心、衛生所辦理,亦可向岡山障福中心早療個案管理窗口尋求協助。

大岡山早療中心媒合輔具 改善家庭困境

平安基金會承辦大岡山早療通報暨個案管理中心(以下簡稱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近日攜手高雄市長照中心、義大醫院及北高雄家扶中心,成功媒合輔具資源,協助一名因意外導致多重極重度的王姓身障男童獲得量身訂做的特製輪椅,改善生活品質,並減緩長期肌肉張力過高帶來的不適。

王姓男童1歲時不幸於住家附近溺水,經義大醫院兒科加護病房全力搶救後撿回一命,但肢體嚴重變形,行動不便,需倚賴特製輔具協助日常活動。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社工家訪時發現,案家因經濟困難無力負擔特製輪椅高達37,500元的費用,亦不符現行輔具補助資格,且孩子主要由母親照顧,照護壓力沉重。

社工評估後,主動聯繫北高雄家扶中心義大醫院社工展開跨單位協調,在義大醫院「杜院長 (主委)基金」與「義大醫療慈善志工」團隊的補助支持下,成功為王姓男童媒合到特製輪椅資源。目前他已可在家中安心乘坐符合身形需求的輪椅,身體張力明顯改善。王母感動表示:「感謝大岡山早療中心協助媒合相關單位介入服務,讓孩子能有一張符合身體需求的輪椅,我的照顧壓力也少了很多。」

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社工王郁文表示,早期療育的核心不僅是孩子的發展訓練,更包含對整體家庭的支持與資源整合。「我們的角色像是橋梁,串起醫療、教育、福利與社區,協助家長不孤單地面對困境。」

大岡山早療個管中心目前服務涵蓋岡山、路竹、阿蓮、燕巢、田寮、茄萣、橋頭…等十一區,專責提供發展遲緩兒童的通報、評估與個案管理服務。社工團隊深入家庭第一線,協助家長認識發展狀況、連結早期療育、轉介醫療及特殊教育資源,並針對經濟困難家庭提供協助方案與輔具媒合,落實早期發現、早期介入的理念。未來將持續攜手公私部門,透過早療服務網絡的持續強化,將持續串聯各界資源,為發展遲緩與身心障礙兒童打造更完整的支持網絡。

早療宣導走入社區 水豚君夜市現身

為讓更多家庭及早認識兒童發展的重要性,「大岡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社區服務」4月份於路竹夜市、梓官蚵仔寮海邊夜市舉辦兩場兒童發展篩檢活動,由岡山通報暨個案管理中心首度走入夜市、深入社區,期望讓民眾在日常生活中就能接觸早療資源。

活動邀請深受小朋友喜愛的「水豚君」與「汪汪隊阿奇」擔任一日明星嘉賓,吸引親子一同參與。現場設計兩階段親子互動關卡,第一階段以趣味遊戲吸引民眾目光,第二階段透過問答交流,協助民眾認識早期療育的概念,寓教於樂。

社工佘孟芸指出,0至6歲是兒童發展的關鍵期,此階段孩子的大腦處於快速成長階段,學習力強、可塑性高,語言、動作、認知、情緒與社交能力正快速成長。若發現發展遲緩,只要及早介入,透過適當刺激與專業支持,孩子多能明顯進步,甚至追上同齡孩子。

兒童發展篩檢內容涵蓋五大領域: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認知及社會情緒發展。透過簡單互動,即可初步了解孩子是否符合年齡發展指標。現場除可即時諮詢專業社工,亦能獲得通報流程與轉介機構資訊,讓家長更安心掌握孩子的發展狀況。

過去部分家庭因不清楚早療資源,或擔心標籤化而延誤黃金治療時機。其實接受早療不代表孩子有問題,而是幫助家庭在育兒路上獲得陪伴與支持。家長可多參與親子活動、親子課程,或與幼兒園老師交流,也可使用簡易兒童發展檢核表觀察孩子狀況,或透過電話洽詢早療中心,由社工協助媒合合適資源。

目前,大岡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社區服務涵蓋11個行政區,每年辦理15場以上發展篩檢與宣導活動,服務超過1000人次。也透過跨專業團隊,包括特教老師、治療師、心理師與社工等跨專業團隊的整合性服務,協助家庭面對教育、醫療與教養等挑戰。活動詳情與後續場次將同步公布於官網及粉絲專頁,歡迎社區民眾踴躍參加、主動關心孩子的成長,也可透過來電或私訊方式與中心聯繫,由專業團隊提供即時支持與追蹤服務。

 

推親子團體 岡山障福供多元育兒支持

平安基金會特別關注早療需求,除了提供常態性的個案管理服務外,也設立行動據點,致力於提升育兒支持,幫助有早療需求的家庭。10、11月週六上午,橋頭行動據點於橋頭基督長老教,舉辦「樂玩樂有趣—親子律動成長團體」,邀請社區內1歲半至3歲半的孩子及其家長參與活動。     

活動由職能治療師莊明叡帶領,以趣味互動和音樂律動為主軸,透過家長的參與和引導,逐步提升孩子的認知發展、手眼協調及精細動作。活動內容多元,包括音樂律動、撈金魚、拼圖及蓋房子等遊戲,讓孩子在輕鬆愉快的氛圍中增進溝通能力,學習合作技巧。

此外,由平安基金會經營管理的高雄市岡山障福中心早療個管單位9、10月也設立了親子共學團體,透過社工引導,讓家長學習帶育兒技巧。副主任許雅惠表示:「透過這樣的團體活動,家長不僅能學到與孩子互動的方法,也能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引導孩子成長,促進親子關係。」

早療個管社工於服務過程中觀察到,許多家長在引導孩子上因無對策而感到迷惘。因此,9月起開設為期六週的親子共學團體,鼓勵家長參與。活動涵蓋手作、體能活動及繪本閱讀,並分為建立關係、增進互動、技巧統整三個階段,幫助家長學習有效的方法,並在日常生活中靈活應用。

由於岡山區的兒童發展遲緩通報量在北高雄地區屬於較高水平,113年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於橋頭、岡山分別設立一處行動式據點,將資源直接帶到社區,填補偏鄉資源不足的缺口,進而提升服務的可及性與便捷性。除了提供一般的時段療育服務外,也不定期辦理家長紓壓喘息、親職講座、兒童發展篩檢等活動,幫助更多家庭獲得適時的育兒資源與指導。

早療家庭除了銜接療育復健課程外,家長如何引導孩子也是重要的一環,唯有提升家長親職功能後,才能更有效提升孩子的發展能力。欲了解更多活動資訊,歡迎關注「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官網、粉絲專頁或致電(07)622-6730。

兒童月篩檢規模增 掌握孩童發展情形

高雄市每年都會在4月份辦理篩檢月活動,除了慶祝兒童節外,也期望主動走入社區普及早療觀念,使家長更注重孩子的發展。4月13日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早療通報暨個管中心結合社福、衛生、教育、社區等單位於樂購廣場辦理「童樂會GO GO GO 兒童遊戲篩檢闖關活動」,吸引近300人次、約100位學齡前孩童報名參加。

有鑑於,近幾年服務個案內自閉症與注意力不足過動症個案數增加,且有許多潛在個案未被發掘,本次活動邀請到社團法人高雄市自閉症協進會高雄市注意力缺陷過動症協會共同參與宣導。篩檢主要,分為: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理解及語言表達、認知能力、社會情緒、生活自理能力六大領域,由趣味的闖關遊戲中提供衛教資訊,給予家長合適的教養方式及技巧。

社會情緒為兒童發展中重要的一環,包含自我覺察、自我管理、社會覺察、人際技巧、負責任的決定五項內涵。早療通報暨個管中心社工陳怡茜指出,從服務過程中發現,近年有越來越多孩子肌耐力不足,對靜態工作提不起興趣,沒有耐心完成一件事情,建議家長,平時可固定撥出時間進行親子互動或親子共讀,也可以帶孩子走出戶外運動,訓練肌耐力與專注力,拉近彼此間的距離。

家長可在玩玩具過程中,引導孩子辨識顏色、數量、大小、長短、模仿排列,觀察其基本認知;透過戶外運動了解其粗大動作發展狀況,如:跑、跳、走、爬等能力;藉由訓練讓孩獨立完成穿脫鞋子、外套及收拾物品,了解其生活自理能力,如:手指力氣、穿脫鞋子、收拾物品、連續概念等。

為提升偏遠地區的通報率,也強化一般民眾、外籍配偶或弱勢家庭對於早期療育的接受度,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早療通報暨個管中心每月會在北高雄11個服務區域內辦理篩檢活動,近期還有4個場次,分別為4/18、4/25、5/9、5/23,相關報名資訊可至岡山障福中心官網最新消息查詢。

身障家庭支持團體 看見非障手足心事

根據衛福部統計資料顯示,2022年身心障礙者人數逾119萬人,而當年身心障礙者福利機構服務使用者人數為1萬7,534人,多數還是仰賴家庭成員支持與照顧。然而早療家庭照顧者不同於一般家庭,需要花費更多心思於發展遲緩兒童身上,手足往往有被忽略、不被重視,甚至產生不平之感覺,有鑑於此岡山障福中心早療個管社工,今(112)年度辦理8場次手足支持團體,邀請陳怡婷心理師帶領家長看見非障礙手足議題。

 身障家庭常因照顧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其他手足社交關係、身心理需求未能得到滿足,而產生憤怒、壓力、害怕、忌妒、無助等多種情緒,卻不知該如何紓解,影響家庭氣氛,甚或影響療育執行。本次活動心理師利用手作、繪本等方式,引導手足及家長認識障礙者特質,並透過討論建構彼此的家庭期待,帶領照顧者關注手足情緒,引導手足看見自己的情緒進而學習表達。活動最後,透過祝福儀式,讓手足及照顧者之間產生勇氣,以面對外在不理解障礙手足的眼光。

平時因照料身障兒,而鮮少與孩子對話的家長表示:「難得有一個安靜的時間能夠與孩子互動,在心理師的引導下孩子漸漸卸下心防,從原本封閉、沉默,因為感受到被理解、被認同,進而能夠表達自己地情緒與需求,也透過與人交流,學習團體溝通、聆聽他人的故事,得到共感,發現自己不再只是一個人後,就能更加體諒彼此情緒。」。

衛福部2016年主要家庭照顧者調查報告中顯示,身心障礙家庭主要照顧者依序為:配偶或同居人31%、父母27%、子女26%,且多為專職照顧者。早療社工於家庭支持服務過程中發現身障家庭具有多元需求,自2018年起開始連結資源推動團體方案,今年度特別感謝新光吳氏基金會贊助動物輔助治療、手足團體經費,明(113)年9-10月將辦理親子互動團體,在兩個小時的課程中,將教導家長如何透過遊戲、手作等方式與孩子互動,以提升親職能力,增進親子關係,如有早療、家庭支持服務需求,歡迎民眾多多利用。

看見「犬」新視野 動物輔助情緒團體

北高雄療育資源匱乏,尤其是針對情緒障礙的個案資源更為稀少。每位兒童在個別議題無法在一般療育資源中獲得改善,有鑑於此,岡山障福中心首次開辦動物輔助團體,10/26至11/30每周四下午於湖內區明宗國小辦理,由新光吳氏基金會補助經費,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社工師與治療犬入班,協助早療服務。

情緒障礙的孩子,多有衝動控制、焦慮、情緒調節等問題,融入團體需要較長的時間,在體制內較難建立良好的親師關係與同儕關係,容易影響學習狀況。有別於醫療院所早療服務,本次活動選在校園中辦理,期盼藉由孩子們熟悉的環境能夠更快速地融入,藉由去除標籤化,提升家長及孩子的參加意願。

動輔師本身具有社工師身分,為期六次的課程,會依據孩子們的情緒表現設計不同教案,過程中要求孩子等待、聆聽甚至同理動物感受,以培養其耐心、專注力及同理心。幾堂課下來,家長及社工師都發現孩子有不小的轉變,像是原本需要較長時間融入團體的孩子,因期待餵食治療犬,而大聲講話,提出自己的需求。另外,觸覺敏感的孩子,第一次觸摸寵物犬時因害怕而尖叫,幾周相處後也逐步得到改善。

夢想轉動樂音啟航演奏會

12月3日為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岡山障福中心於11月11日(六)辦理「夢想轉動樂音啟航演奏會」,透過音樂演奏、戲劇演出,以及畫作展示等等,透過活動倡議國際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之八大原則,強調多元參與、共融共好,盼能喚起社會大眾對於身心障礙者各項權益的重視,建立一個友善無障礙的環境。
本次活動特別邀請岡山社區作業設施服務使用者家輝作為代言人,同時具備街頭藝人身分的他為自閉症者,過去總是羨慕別人能夠自彈自唱,於是一把吉他開啟了他的音樂之路。 108年,家輝進入到高雄市唐氏症歡喜協會學習吉他,也在同一年順利考取了街頭藝人登記證。兩年前新冠肺炎疫情爆發,表演被迫中斷,善用網路資源的家輝,不放棄學習機會,持續透過網路影片自學吉他。「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愛拼才會贏」,活動上演出的愛拚才會贏就是他在疫情間苦練的成果。

開幕儀式上「2024年公益紅包袋」首度曝光,一組六個款式,上面印有魚、蘋果、鳳梨等,象徵得勝有餘、平平安安、好運旺旺來,十分喜氣。插圖皆由岡山社區作業設施及成人日20逾位服務使用者,於每週一次的藝術課程共同創作而成。

本次活動以音樂會的形式呈現,由岡山區老人福利協進會、岡山圖書館弦樂團,以及岡山高中吉他社接連演出;中場,路竹小作所及成人日照分別帶來音樂劇及動感舞蹈,展現智青活力。周邊亦設有身心障礙者藝術創作展、輔具體驗、闖關遊戲、身心障礙福利宣導等,讓身心障礙者潛能可以發揮,讓大眾更加重視身障者在生活上各方面的權益。

公平參與為CRPD重要精神,中心近年來不斷推動自我倡議、共融之理念,像是邀請社區民眾一同參與樂活課程,在手作、粉彩、保齡球、木箱鼓等課程中,增進彼此認識與理解。另外,也到附近教會宣傳手作布包、油畫作品,至岡山老人福利協進會與長輩一起完成手工肥皂製作,更在今年10月由學員自發性地辦理了第一場自我倡議的大型活動。
岡山障福中心主任劉秋月表示「很開心在教保員及社工的支持下,能夠看見學員生命經歷的轉變,站在舞台上分享生命故事,鼓勵其他身障朋友,也期盼未來能夠邀請社區身障者一同為自身權益倡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