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公報】燕巢兒發講座 親子互動訓練口語發展

【林婉婷高雄報導】平安基金會承辦的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除了定期舉辦親子活動,也安排講座、邀請相關領域專家分享知識與經驗,陪伴照顧者同走教養路。在8月17日下午據點辦理「如何誘發孩子的口語表達?」講座,邀請語言治療師張家聞主講。

張家聞指出,溝通有非語言和語言;非語言包含眼神、肢體、表情與聲音等,一個「嗯」在不同人或不同情境中可能就代表不同意思;而語言發展方面,12個月幼兒應可以講出第一個詞彙,1歲半幼兒要能講出50個詞彙,2歲之前應有能夠結合兩個詞彙的雙語詞能力,2歲半到3歲能夠講出語句。

張家聞提醒,要讓孩子學習語言表達,要照顧孩子的睡眠品質、飲食營養和情緒狀態。她也鼓勵照顧者們要讓孩子從事有氧活動,例如到公園使用遊樂器材,從中學習跑、跳、踢、爬、翻滾等動作,藉此刺激前庭覺,兼顧孩子聽覺與肢體發展。運動能為大腦補充養分,這與發展認知、情緒管理、注意力、抗壓性與記憶力都有關;且運動有助於鍛鍊肺活量,亦影響孩子的口語發音。

針對2歲以後孩子的飲食需要,張家聞建議不再需要將食物剪小塊,而是開始讓孩子練習口腔和唇部動作;另有很多口腔練習可以用遊戲方式進行,例如舔冰淇淋練習舌頭動作、對鏡子哈氣練習肺活量等。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75781?fbclid=IwAR2PuJfZj2YYTnlJLDo3ko5xdESrYMkkNYTGLjYXgWlgHos8l9fbqAq2lcw

【台灣教會公報】南神參訪 認識茄萣教會與岡山障福合作雙福事工

【林婉婷高雄報導】5月26日上午,南神神學院神學研究所助理教授高井由紀(Yuki Takai-Heller)帶領宣教學課程的神學生們前往高雄中會茄萣教會,認識教會與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合作的雙福事工。在分享時,茄萣教會牧師游文傑談到自己的宣教理念是「一手宣教學、一手社區觀察」,也點出他認為「宣教不是追求自己的利益,而是利益他人」。

游文傑解說茄萣區的歷史與地理,對各樣在地小故事如數家珍;他表示自己會閱讀研究茄萣地區的文獻,透過分享多樣知識來幫助居民建立在地認同。茄萣區是高雄市最西北的行政區,比起高雄市區、更接近台南市區;在平安基金會的服務進入以前,茄萣地區沒有社福觀念、資源與空間。

茄萣教會因為教會幼兒園關閉、信徒遷居外地,因此空間閒置、亟需發展事工,這時游文傑接到岡山障福提出借用早療場地的電話,秉持把握任何機會的精神,經勘查與調整環境後雙方順利簽約合作,並以此為開端、後續又有輔具維修服務進駐;這些雙福事工經驗透過教會臉書粉專、《台灣教會公報》等平台傳播,讓會友進而肯定與認同。茄萣教會欣然敞開大門、主動靠近社區,讓居民走進來,共同領受上帝恩典。

岡山障福中心主任劉秋月則介紹,平安基金會承辦岡山障福已經27年,服務包含兒童早療、成人日照、小作所、身心障礙專用游泳池、無障礙牙科診療、社區宣導與倡議;也透過圓夢計畫培力智青,讓他們有實現夢想的能力與機會等。劉秋月強調,中心很樂意也很期待與教會合作早療、小作所、輔具服務。最後由岡山小作所青年分享,發表由智青們獻唱與演出的《愛在小作》音樂短片,回顧在小作所學習自立的過程,並且現場展示畫作、說明創作理念,暢談如何以創作勇敢表達自己的想法。

問答與交流時間,眾人討論到教會界可以更關心平安基金會與社福機構。游文傑指出,事實上,基督教在台灣的宣教最早是從社會服務工作開始,他認為接下來也應該回到這個方向,去照顧社會中有需要的人;教會能做的是提供空間與人力,與機構的專業資源配搭。

高井由紀受訪時表示,自己約在五年前接下宣教學課程,並且透過學生報告的案例分享而認識茄萣教會與岡山障福的雙福事工,先前所關懷的、就讀長榮大學神學院神學系的印度籍傳教師又在茄萣教會實習,在多方連結中促成教會、機構向神學生分享實務經驗的特別機會;前兩年因為疫情都是線上分享,今年終於能夠實體參訪。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67638

【台灣教會公報】療育深入偏鄉 田寮區走動式兒童發展社區服務5月啟動

【林婉婷高雄報導】

高雄市田寮區,青壯年人口外移嚴重,當地多為隔代甚至隔隔代教養;為提升在地早療近便性,自今年5月起,平安基金會承辦的「阿蓮等5區兒童發展社區服務」(簡稱阿蓮兒發)與田寮區衛生所合作,提供「田寮區走動式兒童發展社區服務」,讓有需求之家庭不用再遠赴旗山區、高雄市區。

「田寮區走動式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於田寮衛生所辦理,每禮拜三、五下午一點半至四點半為時段療育時間,由據點社工、教保老師提供時段課程,也不定期辦理親子活動。今年度第一場親子活動將在5月27日上午九點半登場,由專業老師透過繪本進行五感體驗及音樂律動,更提供原型食物、訓練孩子自己進食,並提供幼兒食品相關知能。歡迎田寮區家中有零至兩歲孩童之家庭參加。

阿蓮兒發社區據點長期與田寮衛生所合作,過去就利用每禮拜四上午「嬰幼兒施打預防針」時間,由社工帶著玩具到衛生所進行兒童發展篩檢,及提供主要照顧者面對面親職教養建議。前年開始,阿蓮兒發另與田寮戶政辦公室合作,讓新手爸媽到戶政報戶口時能領取新生兒禮包,並邀其參與活動、關心孩子發展。

零至三歲前是兒童發展的黃金時期,若能接受早期療育,將有10倍以上的效果。家長若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較慢情形,可帶孩子至各地醫學中心「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更多活動資訊或有早療相關問題,可關注「阿蓮等5區兒童發展社區服務」臉書粉絲專頁或電洽07-631-1231。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86248

【台灣教會公報】小作所母親節快閃演出 獻感恩與祝福

【林婉婷綜合報導】為歡慶母親節,平安基金會經營之展翅高飛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岡山小作所)、高雄市路竹區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路竹小作所)於5月12、13日,分別於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小牧人柑仔店」及樂購廣場辦理母親節慶祝活動,以練習多時的木箱鼓、樂器及音樂劇演出,感謝母親們的貢獻與付出。

這次母親節音樂活動為今年度的首場大型表演,演出曲目包含〈如果你想知道〉和〈這裡有榮耀〉,吸引民眾駐足欣賞、獻上熱烈掌聲與鼓勵。「布包上是路竹四寶中的番茄,這都是我們學員自己畫的。」督導許雅惠與學員共同以文創品感謝樂購廣場提供場地,讓智青能夠走進社區傳遞溫暖與祝福,也培養自信。

關於社會參與,岡山障福中心每月在「小牧人柑仔店」舉辦歡迎社區朋友參與的活動或課程,主題包含桌遊、運動、繪畫、音樂等。許雅惠受訪時指出,「小牧人柑仔店」定位不只是服務小作所與中心學員,更是邀請社區來欣賞、參加,從中打破既有印象,認識到身心障礙者並不是「毫無能力」。她分享當中的見證,有民眾從原先對身心障礙者感到陌生,建立關係後願意分享物資、主動協助;而社區居民其實也很友善、每次都會回應學員們的熱情招呼。

「小牧人柑仔店」是智青們社會參與的「起點」,卻不侷限在那裡。岡山小作所及路竹小作所於三年前開始藝術創作課程,由外聘專業講師指導蠟筆、壓克力、油畫等不同媒材創作,並辦理展覽、設計文創商品;學員從中奠定成就感,也透過藝術創作抒發心情、訓練手部精細動作。

今年除結合學員作品發行兔年公益紅包及路竹四寶手繪提袋等多款文創品,也即將前往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辦理畫展,屆時將邀請學員們來分享創作心路歷程,並激勵社會的障礙者們勇於表現自己。而「小牧人柑仔店」月定活動將在8月推出父親節特別活動,更多即時資訊請關注岡山障福中心官網同名臉書粉絲專頁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66771

【台灣教會公報】感謝媽媽 燕巢兒童發展據點親子故事與手作活動

【林婉婷綜合報導】

由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委託平安基金會承辦的「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成立逾半年,作為燕巢地區難得提供兒童發展療癒與親職諮詢、資源的單位,已逐步建立與社區的友好關係,並積極辦理活動。5月10日下午辦理母親節活動,邀請高雄市立圖書館燕巢分館的故事媽媽前來說故事,後有手作卡片活動。

燕巢圖書館帶來繪本《我的媽媽真麻煩》,講述不同類型的媽媽有各自可愛與美好,並分享每個禮拜六上午10點在圖書館有繪本故事與手作活動,歡迎家長帶著孩子前往參加。故事時間後,由據點社工蘇珮雯與教保老師呂紫榳指導大小朋友製作卡片:小朋友們在母親幫助下以蠟筆在色紙上描繪手掌外型,接著仔細沿邊剪下、黏貼在卡片中,最後裝飾剪紙愛心與繽紛亮片,親子合作出一份專屬的溫馨祝福。

蘇珮雯與呂紫榳與過程中與家長交流,認識兒童發展、親子互動情形,也暸解孩子們在找尋幼稚園等教育資源方面是否遇到困難。事實上,肢體、語言和情緒等發展遲緩都有其徵兆,燕巢地區的孩子們經篩檢若確認有療癒需要,家長可以進一步聯繫燕巢兒童發展據點尋求幫助,掌握0到6歲的黃金療育期。

在場媽媽們有人是透過網路搜尋而認識中心、有人是騎腳踏車經過後主動詢問,她們都認同據點的服務,表示燕巢地區沒有太多教養資源和親子空間,而據點存在成為家長的育兒支持。有媽媽特別提到,自己經常帶孩子社會參與,有時也會帶她探望在社區關懷據點擔任志工的長輩;多與外界互動確實讓孩子在禮儀、人際和團體生活方面表現更成熟、更適應。

如對燕巢兒童發展據點服務與活動感興趣,歡迎關注臉書粉絲專頁「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或加入LINE官方群組「@799xmfba」。5月27日將有場在社區辦理、邀請長輩與小朋友體驗粉彩畫的活動。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66586

【台灣教會公報】岡山河堤早療篩檢 關心兒童發展情形

【林婉婷整理報導】4月為「兒童發展篩檢月」,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特於4月15日下午於岡山河堤公園辦理「岡好有你作伙來河堤:早期療育篩檢活動」,結合診所、圖書館、學校、教會、幼兒園等資源,期盼透過活動喚起家長對於兒童發展重視,也教導如何與兒童在遊戲中學習,現場更提供衛教、教養相關技巧與資訊;吸引超過300人次、約50個家庭參與。

活動中由社工搭配教保老師設計遊戲篩檢關卡,使用教具與兒童互動,從中暸解兒童粗大動作、精細動作、語言理解表達及認知能力發展狀況。另邀請義大醫院聯合評估中心專業醫師及治療師團隊在場免費複篩及評估,並進行通報;後續將由社工追蹤關心、提供早療服務資源。

全台灣每15位孩子,就有1位可能是慢飛天使;為提升一般民眾、外籍配偶或弱勢家庭對於早療的接受度,岡山障福中心早療通報轉介暨個管中心近年來主動走入北高雄11區,去年於居家托育服務中心、新移民常聚集的商家、社區發展協會、家扶中心等地點共辦理23場次早療篩檢及16場次宣導活動,服務超過1700人次。

近年受疫情影響,孩子鮮少出門與外界接觸,缺乏玩伴與學習對象,加上長時間配戴口罩,不辨識別脣形及表情,進而影響孩子的語言認知發展;正常發展而言,孩子在3至5個月開始牙牙學語,1歲時可聽懂簡單口語並講出簡單詞彙,2歲有使用代名詞能力,3歲能夠表達完整句子。岡山障福中心督導許雅惠說明,0至3歲是孩子學習語言的黃金期,家長平日可與孩子共讀繪本,隨防疫鬆綁,也可多到戶外走走,或是參加親子共學團體、進入幼兒園,及早適應團體生活,藉由與人群互動提升表達、社交能力。

當家長發現孩子有疑似發展較慢情形,可帶孩子至各地醫學中心的「早期療育聯合評估中心」進行評估。而更多早療相關活動資訊可關注岡山障福中心臉書粉絲專頁或電洽07-622-6730。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63933

【台灣教會公報】岡山障福尾牙餐會 愛宴中記念彼此付出

【林婉婷高雄報導】

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於1月6日晚間在「臻愛會館」小樽日本料理舉辦尾牙餐會。會中特別頒發「久任服務獎」予在中心付出滿25週年的教保員黃麗卿。岡山障福中心在今年邁入設立27週年,而黃麗卿從最初擔任中心的清潔人員,後來自我進修、取得教保員資格並投入服務,這些年來可謂是與岡山障福共同成長。

在岡山障福服務23年的主任劉秋月頒獎給黃麗卿,並分享自己對她的認識與印象。25年前,黃麗卿為中心清潔人員,帶著擔任小幫手的孩子,一起打掃中心環境,表現盡責、認真;進修後成為教保員,服務方面相當有耐心,曾照顧多位重度障礙的早療兒童,並獲得內政部身心障礙福利服務機構績優工作人員肯定。

岡山障福中心在2022年參與多項創新服務,包含舉辦藝術平權展覽、承接燕巢兒童服務,年底推出智青設計的「兔年紅包組」,廣受各界喜愛與好評;其他如社區早療篩檢、巡迴輔具檢修等定期服務也沒有停下腳步。出席餐會的岡山障福主委陳淑安牧師致詞談到,自己即將屆齡退休,雖然年歲增長,但祈禱仍滿有從上帝那裡來的力量、精神不衰敗;她將這份祝福送給岡山障福的夥伴,期許中心能成為榮耀上帝的所在。

而平安基金會副執行長林耀明則指出,過去3年受到疫情連續,中心服務增添不少挑戰,但他相信心態不變,都能有機會;今日眾人共同見證中心過去努力的成果,也展望新的日子能再創新局。

出席本場餐會貴賓除陳淑安、林耀明,還有平安基金會董事劉炳熹牧師、樂安醫院院長蔣榮欽、岡山障福委員張益林、志工隊隊長洪曙輝、家長會會長曾富熙、台灣基督徒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督導黃淑雅、高雄中會牧師林朝成、台灣教會公報社總編輯陳逸凡、阿公店溪文學獎總顧問蔡文章、阿公店扶輪社社長黃政凱、岡大匯館董事長陳金波、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專員魏福龍。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33771

【台灣教會公報】路竹小作踩街報佳音 和社區分享愛

【林婉婷高雄報導】

12月23日上午,平安基金會承辦路竹工作坊(簡稱路竹小作所)的學員們,頭戴聖誕帽和代表「路竹四寶」的紙卡、手持敲擊樂器,沿途行經台南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路竹日照社區日間照顧中心、湖內分局路竹分駐所、高雄市消防局路竹分隊、路竹區衛生所、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路加教會和路竹區公所等地點,唱聖誕歌曲和發送糖果,向社區民眾傳遞溫馨的聖誕氣氛。

報佳音隊伍首站來到了YMCA日照中心,學員獻上幾個禮拜前就開始練唱的詩歌〈最美的禮物〉,會後也送上自己設計製作的聖誕卡片。而在路加教會,眾人獻詩、分送糖果,並贈送手繪布包給教會牧師趙學智,感謝教會與小作所合作,提供環境清潔機會,讓學員們可以從中學習、累積能力。趙學智則現場分享耶穌基督降生的故事,並在活動最後帶領祝福禱告。

受到疫情影響,智青們近2年未舉辦社區活動,好不容易盼到鬆綁,學員們對於這次行程充滿期待;為使活動順利進行,學員在12月初便開始設計卡片、自製糖果袋、包裝糖果,認真預備活動的每個細節。路竹小作所社工張雅雯表示,路竹小作所首次辦理辦報佳音活動,透過聖誕踩街走進社區,使學員更加熟悉生活環境,同時也增進障礙者與社區融合機會,提升人際互動能力。

路竹小作所督導許雅惠介紹,這次挑選4位學員們打扮成「路竹四寶」:虱目魚、花椰菜、雞蛋和番茄,及1位學員帶著象徵「路竹」的小鹿角頭飾,展現出路竹小作所深耕在地、服務社區的精神。

小作所完整名稱為「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是待業的身心障礙者中途訓練、學習場所,一方面增強工作技能及態度,另一方面減緩生理退化狀況。路竹小作平時除了訓練學員生活自理能力,連結社區資源、提供工作機會,例如路加教會的環境清潔、桌巾代工,和正在發展中的布包創作,藉此訓練學員手部精細度,培養一技之長,也能賺取獎勵金;近年更成立舞蹈團及戲劇表演團,提升學員肢體、口語表達能力,期待在解封後能有演出機會。

張雅雯受訪時點出,小作所學員年齡平均落在20至36歲,透過多元訓練,幫助他們找出興趣所在,也培養自主性。然而路竹小作所亦面臨資源不均、代工機會不多的處境;事實上,學員們的能力都還不錯,盼望未來有更多穩定服務機會。

趙學智則談到,路加教會樂意參與社區服事,投入愛心事工不遺餘力,期待能深化對社區影響力。除了長期與路竹小作所合作,今年聖誕節也發起義賣市集,為勵馨基金會的需要奉獻;另預計在2023年起每個禮拜四上午,和平安基金會合作「早療走動式服務」,主要服務對象為0至6歲、發展遲緩兒童,屆時將由教保員及社工員辦理課程,包括認知、粗大及精細動作、溝通訓練、生活自理、社會情緒等領域訓練。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32810

【台灣教會公報】阿蓮早療連結茄萣教會 伴家庭走教養路

【林婉婷高雄報導】

日前有網紅在社群媒體分享自己情緒控制不住而體罰孩子、引來學校通報社會局關切,貼文也引起社會討論能否體罰、情緒管理等教養議題。高雄市阿蓮早期療育資源服務據點社工葉盈婷受訪時表示,不要體罰孩子的原因是考量大人難在情緒當下控制力道,且打罵並不能根本解決孩子遇到的問題;她提醒家長不要隨孩子的情緒起舞,而是真正理解並陪伴孩子面對困難;在早療服務現場,她看過許多家長與孩子在據點人員幫助下,共同成長、進步的案例。

高雄市政府社會局兒童福利服務中心委託平安基金會承辦阿蓮早療據點已成立10年,並在5年前於高雄中會茄萣教會設立行動式服務據點,定期與教會合作兒童發育篩檢活動;今年12月18日上午、配合聖誕節期,推出「聖誕嘉年華」,藉由小遊戲檢測小朋友的認知、思考、規劃、平衡、力量、細部操作等能力;完成闖關後,可以獲得據點老師們精心製作、小朋友自行以裝飾美化的聖誕樹小卡,及造型氣球、拼圖等禮物。

談到近期服務的觀察,葉盈婷坦言,現在小孩更早、更多接觸科技產品與網路內容,但由於影音聲光效果刺激,且單方面輸出、無法產生互動,導致孩子們更可能產生注意力不足或自閉傾向。她另建議家長,若察覺到孩子們因為無聊、想要引起注意而哭鬧,其實可以設計一些小任務給他們,例如搭車時就計算路上有幾台車、在聚餐時就拿紙筆給孩子們塗鴉,這些都是簡單、但可以吸引孩子們投入其中的事情。

葉盈婷也鼓勵家長們,當孩子們哭鬧、情緒高漲,家長一定要先冷靜控制自己的情緒,觀察孩子情緒背後的根本問題,並陪伴、示範、協助其處理;清楚表現愛意和點明規矩,讓孩子能夠知道家長不喜歡的是「不當行為」,並不是因此就不愛自己。她也呼籲家長要多多看見優點,避免責備自己和孩子。

教養方式有許多種,葉盈婷認為還是要選擇自己家庭適合且做得到、接受的方式,這個道理也適用在早療,有些家長因為擔心孩子的發育問題,而排過多課程,卻可能導致家長們為接送疲於奔命,孩子們則未必全數吸收。

阿蓮早療據點走過10年,接下來有什麼展望?葉盈婷介紹,阿蓮早療據點是「社區據點」,期待未來能夠更社區化、在地化,營造安全且平等的友善環境,計畫能夠與區公所、社區發展協會等跨單位合作,邀請治療師解說公園遊具對兒童發育的功能,並製作影片和QR Code,讓沒有辦法參與早療的家長,也能在日常就關心、參與孩子的發展。

葉盈婷不諱言,至今社會仍有對早療兒童的異樣眼光,這導致家庭在教養上有壓力,阿蓮早療據點願意支持、幫助孩子與家長們走過這段歷程;她分享,曾有初期覺得很累、只參與1堂課的家長,在看到孩子的進步後也願意更積極陪同;也有家長用心牢記老師提供的教養建議,在照顧孩子時一一遵行。

茄萣區行動式早期療育服務據點每個月固定於茄萣教會辦理4堂時段療育課程,由教保員及社工針對口語、溝通較弱的兒童,進行能力加強。民眾如果有早期療育相關問題,歡迎電洽07-631-1280。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32496

【台灣教會公報】特別企畫:岡山障福中心伴智青逐夢

【林婉婷高雄報導】

 智青筆下的世界│曹永畦深色風格獨樹一幟

曹永畦20歲時來到岡山障福中心,至今已有七年時間。劉秋月與黃淑雅不約而同提到,他個性活潑、思維靈活,卻經常用深咖啡色、黑色等深色創作,風格獨樹一幟,尤其以黑色來畫玫瑰花,最令黃淑雅印象深刻。

曹永畦除了在岡山障福中心上課,也學習纏繞畫、太鼓。他還是「社交大師」,喜歡蒐集筆記本,並在出席不同場合時邀請來賓簽名。

「藝術齊步走」展覽的主視覺,正是出自曹永畦的畫作《藝術齊步走》。《藝術齊步走》是他難得感覺較為溫暖又趣味的作品,以蠟筆、水彩為媒材,他說:「特別的我遇到特別的你,我們如此不同卻又相像。相逢即是有緣,讓我們一起探索這精采的人生旅程吧!」

 智青筆下的世界│曾宜姍風中的寧靜與和諧

來到岡山小作所約兩年時間的曾宜姍今年23歲,她對藝術充滿興趣與敏銳,最喜歡以粉紅色作畫,當初「舉辦畫展」的夢想正是由她提案。她來到中心以前,已經上過民間社團辦理的美術課程,並曾獲得許多獎項。她創作時喜歡保有自己的特色與自由,母親也支持她,而這個理想在中心得以實踐。

劉秋月表示,曾宜姍初到岡山障福中心時,生活自理能力及人際溝通技巧已經很不錯,在圓夢計畫中,有更多機會表達自己的主張。曾宜姍除了在中心上粉彩畫、油畫課程,還學習纏繞畫、鐵琴。她的作品獲選為2023年度中心新年紅包的主視覺,根據此主視覺設計的紅包共有六款,都是用智青們的畫作,相當值得期待與收藏。

曾宜姍的代表作品是《落羽松》,呈現清風中寧靜、和諧的感受,「在變色的落雨松下感受季節變化,是平安,也是造物主對我們的愛。」她介紹畫作時這麼說。她特別感謝媽媽支持她上繪畫課,「媽媽您辛苦了!每次畫畫課我都覺得很開心、也很療癒!」她也感謝岡山障福中心聘請老師授課,借用場地舉辦畫展,讓她有圓夢的機會。

 智青筆下的世界│黃通溢想看見太陽的心情

岡山小作所成員、34歲的黃通溢是岡山在地人,他坦言,自己有段時間思慮繁雜、情緒不穩,導致其他青年都不太敢接近自己。後來他無意間發現,畫畫可以讓自己心緒安定、寧靜,他還可以利用不同顏色與表現手法傳達心情,便喜歡上畫畫。黃淑雅也不斷鼓勵他自由發揮,不一定要按照老師指導的形式創作。

黃通溢表示,心情不好時,他會想看見太陽,所以用紅色畫畫,撫平這樣的渴望。心情很好時,他喜歡選用黃色,讓自己更放鬆。紅色與黃色都像陽光,可以照耀大地或從裂縫透出。他自己最鍾意的作品是《七夕的陽光》,紅色的背景中有一朵太陽造型的小花,傳遞幸福的感覺。

曾經不知如何與人相處、別人也不敢親近的黃通溢,現在最喜歡和眾人一起整理環境,以及經營「小牧人柑仔店」。劉秋月也肯定他,負責清掃中心環境時相當用心。

劉秋月回憶說,黃通溢曾經很憂鬱,情緒爆發時嚇到旁人,人際關係受挫,家長也很無奈、無助。開始進行圓夢計畫後,黃通溢因為接觸藝術而情緒穩定許多,有適當且正確的抒發情緒管道,生活品質也有所提升。

 智青筆下的世界│胡秀緣為自己感到很驕傲

喜歡藍色的胡秀緣本身是苗栗人,舉家搬到高雄橋頭,接受岡山障福中心的成人日托服務,至今已邁入第12年。今年30歲的她精心繪製的《可愛的熊》,獲選為中心25週年的紀念提袋主視覺,「我感到很驕傲。」

胡秀緣開朗的笑容感染力十足,就像她畫筆下的白熊,溫和、善良,讓人有安全感。在她的畫作裡,微笑的白熊手拿花朵和氣球、頭戴禮帽,傳遞快樂的氛圍。劉秋月提到,胡秀緣的人際互動良好,經常安慰別人。有一次她心情低落,胡秀緣默默注意到並主動關心,讓她既驚喜又欣慰,「我很喜歡她說的『驕傲』,能為自己感到驕傲是很好的事情。」

圓夢計畫的「經營商店」,是胡秀緣提案的夢想。她希望眾人共同打掃環境,與社區居民接觸,還可以義賣畫作。「小牧人柑仔店」是中心與社區互動的平台,除了義賣智青的繪畫、襪子娃娃、乾燥花等作品,也配合岡山障福中心事工,不定期舉辦音樂、烘焙、繪畫、節期手作等課程。

「我很喜歡美術,作畫時會沉醉其中。」胡秀緣現在的夢想是再舉辦一次畫展,並期待地點可以在橋頭圖書館,「辦畫展很快樂,很有成就感。」


【名詞小字典】

▼ 成人日間托育服務

有鑑於部分成年之身心障礙者從學校畢業後,無法適應社會或進入職場,不得不留在家中,因而乏人照顧比例偏高,並漸失適應社會、參與社區的機會,岡山障福中心2005年開啟成人日間托育服務。服務對象為16至64歲的身心障礙者,服務內容以輔導生活自理、自我照顧為主,另配合休閒生活、社區生活訓練,例如清潔打掃、簡易烹飪、性別教育、財務管理等。

進行方式為社工員接受申請後初步評估學員能力,而後邀請家長參與,在專業團隊合作和資源連結下,教保員依學員能力、家長期待擬定個別化服務計畫。另與輔具資源中心合作,提供學員適合的生活或就業輔具、無障礙空間改建等。

▼ 身心障礙者社區日間作業設施

簡稱為「小型作業所」或「小作所」,顧名思義與工作訓練相關,目的為提升身心障礙者工作能力、培養合宜工作態度,也透過團體互動學習人際互動技巧,培養自尊、自信及自我照顧的能力。小作所是延伸身心障礙者日間托育服務,介於福利機構與就業場所之間的照顧服務,可作為中途訓練、學習場所,並有助於減緩生理退化,故也適合待業中的身心障礙者。

進行方式為社工員接受申請後,邀請家長參與、多方合作,依學員能力與家人期待擬定個別化服務計畫,以提升身心障礙者的職場工作技能、工作態度、社區適應能力及活動能力等為目標。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31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