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新生報】身障青年藝術創作 科工館展現環保藝術力

【何弘斌/高雄報導】由文化部及高市府社會局指導,平安基金會、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岡山障福中心)與國際扶輪三五一○地區高雄新市鎮扶輪社共同主辦的「紙感生活美好日常」藝術展,即日起至十一月二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二樓ART咖啡藝廊展出,該展覽以紙漿創作為主軸,透過身心障礙者的雙手與創意,將生活點滴化為具溫度的藝術作品,呈現藝術平權的真實樣貌與多元生命力,誠摯邀請喜愛藝術的民眾蒞臨參觀。

開幕式在木箱鼓組曲演奏中揭開序幕,由岡山小作所服務對象阿源擔任主持人,他親手將自己創作的「燈塔」畫作贈予社會局李奇勵專員,象徵岡山障福中心作為北高雄地區身心障礙者的守護燈塔,持續照亮希望與前行的道路;活動中,服務對象也親自送上二○二六手繪文創月曆,感謝高雄新市鎮扶輪社攜手岡山扶輪社、路竹扶輪社、阿公店扶輪社、高雄濱海扶輪社、高雄燕之巢扶輪社、北高雄扶輪社、旗山扶輪社、旗山東區扶輪社支持,使活動順利圓滿。

社會局李奇勵專員表示,經由老師的指導及工作團隊的支持之下,學員們的生命故事得以用藝術的方式展現出來,也讓社會大眾看見。岡山障福中心主任劉秋月指出,過去服務對象一直期盼有朝一日能在公共場域舉辦大型畫展,透過畫作撫慰人心、展現自我;為了替他們圓夢,該中心自五年前起外聘專業師資,安排藝術創作課程,讓服務對象接觸油畫、粉彩畫等不同媒材,培養藝術表達力與自信,每年作品都會以巡迴方式展出。

這次展覽邀集岡山小作、路竹小作及成人日照近五十位服務對象共同創作,創作者包括唐氏症、自閉症、腦麻、思覺失調症、心智障礙者等不同障別的身心障礙者,在特殊藝術教育協會、台灣愛延續協會專業講師指導下,歷經五年藝術課程學習與累積,首次挑戰以紙漿為主要媒材進行創作;展場中展出超過五十件作品,包含立體雕塑、畫作、紙漿擺飾、布包與粉彩畫月曆等多元形式,呈現服務對象眼中「美好日常」真摯感受。

報導來源:https://www.tssdnews.com.tw/?FID=14&CID=833516

【台灣教會公報】岡山障福文創掛曆 上帝恩典陪伴每一天

【林婉婷綜合報導】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陪伴身心障礙青年圓夢,透過繪畫課程培力他們成為藝術家、舉辦展覽並前往社區分享,還有以智青作品設計的文創好物,包含紅包袋、布袋、保溫杯;今年特別推出「歡迎光臨」2026年掛曆,透過12幅作品和12段經文,希望陪伴弟兄姊妹們時時思想上帝的恩典。這份月曆展現近年來藝術教育與智青學習的成果,也是中心設立30週年的重要里程碑。

這份掛曆主題以「光」為發想,最終定出「歡迎光臨」大主題;每月份另設計小主題,搭配相應的畫作與經文。例如2月主題「恩典新頁」,配合農曆新春,引用經文是哥林多後書12章9節;4月有復活節,主題是「燭光中的祈禱」,選用經文為羅馬書12章12節;12月主題「光芒中的祝福」,藉由以賽亞書9章2節分享聖誕節臨到的喜悅與祝福。

為了讓更多人認識學員們的創作心聲,岡山障福中心規劃自9月起,每個禮拜於臉書粉絲專頁推出一支15至30秒的短影音,由學生親自分享創作理念,再搭配重點字幕、簡單動畫與音效,讓觀眾能在短短時間內欣賞畫作,也聽見創作者的心情故事與靈感來源。

為讓學員作品能以不同形式走進社會大眾視野,也特別感謝關心中心事工的支持者,岡山障福中心將贈送「2026年掛曆」為回饋禮,奉獻滿新台幣200元即可獲得。中心也將在10月14日至11月2日於國立科學工藝博物館舉辦藝術展「紙感生活 美好日常」,屆時除了平面畫作、掛曆原畫,還有學員們首次嘗試的雕塑品展出,更多資訊與奉獻資訊,歡迎民眾至中心官網臉書粉專查詢。

一般捐款滿200元可獲贈掛曆一份;教會認捐與大額捐款等特別需求,請與中心洽詢。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252681

【慈善新聞網】押花相框療癒手作 燕巢據點伴家長紓壓

由高雄市政府委託平安基金會承辦的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趁著父親節周末,攜手花萌-花藝手作工作室,於燕巢老人活動中心舉辦「家長紓壓喘息—送給家長的療癒之花」活動,吸引逾10位家長參與,期盼藉由活動讓長期忙於照顧孩子的家長,透過花藝創作放鬆心情。

活動邀請花萌花藝師侯靜宜擔任講師,以色彩繽紛的乾燥花材,指導家長製作獨一無二的萬用押花相框。許多家長特地攜帶全家福的照片,將作品化為專屬於家庭的紀念。在老師的帶領下,大家專注於挑選花材、構圖與黏貼,過程中彼此交流創作心得,紓緩平日因育兒與工作累積的壓力。

社工蘇珮雯指出,許多家長平日全心投入照顧孩子,生活步調緊湊,容易忽略自身的情緒與休息需求。透過花藝創作,家長能暫時放下繁瑣家務,享受專屬於自己的寧靜時光,不僅獲得心理上的放鬆,也藉由作品帶回一份美好的回憶,提醒自己在照顧家庭的同時,也要好好照顧自己。

本次活動特別針對育有0至6歲幼兒的家長設計,除了傳遞自我照顧的重要性,也希望藉由聚會的形式,讓家長彼此交流育兒經驗,建立支持網絡,減少在教養路上的孤單感。

參與家長分享,能在輕鬆的氛圍中動手做作品,不僅收穫一份專屬的生活紀念,也感受到彼此的支持與鼓勵,「好久沒有這麼專心地為自己做一件事了,這次還能把全家人的合照放進相框,意義更特別」

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預告,10月18日將舉辦親職講座,活動中邀請職能治療師分享如何從感覺統合訓練提升孩子專注力,歡迎有興趣的家長關注「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粉絲專頁,掌握最新活動訊息。

報導來源:https://www.tcnews.com.tw/news/item/26817.html

【台灣教會公報】岡山障福推音樂治療 助孩子表達情緒

【林婉婷整理報導】為促進發展遲緩及身心障礙兒童的全人發展,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自兩年前起,在仰惠基金會的支持下推動音樂治療課程。8月11日上午,仰惠基金會董事李錦雯、賴麗安率領團隊走訪中心,親自關心服務對象的學習成果。

音樂治療課程採團體方式進行,服務對象涵蓋自閉症、過動症、發展遲緩、腦性麻痺等早療個案。透過歌唱、律動、樂器演奏與節奏模仿等活動,幫助其認識情緒、練習表達、增進社交互動,並延長專注時間。課程實施兩年來,服務對象的上述能力有明顯進步。

4歲的早療兒小毅(化名),患有腦性麻痺與癲癇,右側肢體無力,行動需仰賴擺位椅,語言與認知發展仍處於基礎階段,平時不擅表達情緒。剛進入音樂課時,小毅常處於觀望狀態,但隨著課程深入,他對節奏樂器表現出濃厚興趣,逐漸學會以敲鼓、哼唱的方式傳達感受,甚至主動伸手參與演奏。

課程由音樂治療師蘇孟苹帶領,她擁有音樂治療研究所及成人與繼續教育所雙碩士學位,長期於特教、醫療與社福領域服務。她表示,音樂課程設計強調安全感與參與感,從固定的「哈囉歌」開場,到「再見歌」收尾,協助服務對象建立規律與秩序;同時保留樂器選擇、自由創作與互動探索的空間,引導服務對象以多元方式展現潛能。

課程中,治療師運用簡單的樂器操作與熟悉的旋律,引導服務對象辨別情緒並將之具象化;情緒波動時,搭配海浪鼓、雨聲筒等安撫性樂器,以及固定的「收心音樂」協助穩定情緒。社工王孟琪觀察到,許多服務對象不僅漸漸懂得如何表達情緒,原本容易情緒失控者也透過這些方式快速安撫自己,甚至主動參與活動。

原本習慣獨處的服務對象,也在音樂遊戲例如「傳鈴鐺」中,學會與同儕互動和耐心等待。同時有許多服務對象因為節奏模仿、聽覺辨識等訓練,專注力持續提升,從一開始只能短暫參與,進步到能投入五分鐘以上的遊戲,甚至模仿節奏動作,或以眼神回應音樂變化。

報導來源:台灣教會公報

【視傳媒】大岡山早療中心辦支持團體 強化伴侶正向溝通

【視傳媒記者吉雄世/高雄報導】為強化家庭支持網絡、提升早療家庭的整體功能,由平安基金會承辦的「大岡山區兒童早期療育發展社區服務」(簡稱大岡山早療中心)於5月至7月間,首度舉辦為期六週的「伴侶支持團體」,邀請六對育有發展遲緩兒的伴侶參與。透過多元活動設計與情感支持,引導伴侶增進溝通與理解,攜手面對生活與育兒挑戰。

該團體由具有豐富家庭輔導與親子治療經驗的社工師盧沛佩擔任外聘講師帶領團體,課程設計融入行動劇、桌遊、繪畫與生活回顧等體驗式活動,主題涵蓋家庭角色探索、情緒表達、溝通風格、衝突修復與關係經營等。透過「家庭雕塑」、「社會劇」等設計,引導伴侶在輕鬆互動中認識彼此需求,學習在衝突中「暫停,而非離開」,建立情緒支持與正向互動模式。

社工師盧沛佩表示,透過社會劇與情境模擬的方式,不僅觀察他人的故事,更能照見自己的生活經驗,引發深層思考與對話。每一次的討論都讓伴侶有機會停下腳步,理解彼此在情感維繫上的挑戰,也學習更有技巧的情緒溝通方式。她也觀察到,許多夫妻在育兒過程中,常因角色負擔與壓力不同而產生落差,因此在設計活動時,特別著重角色釐清與感受表達,幫助參與者在照顧孩子的同時,也不忽略彼此的需求與情緒。

她進一步指出,關係的經營除了方法,也需要他人的陪伴與鼓勵。「這個團體就像一個彼此支持與理解的小社群,大家分享經驗、互相打氣,也從其他家庭的故事中看見自己的可能性。」

參與者小皮蛋(化名)分享,團體讓他們首次有機會在安心的環境中練習傾聽與表達,重新體會「怎麼說」的重要性。一對來自不同文化背景的夫妻表示,原本常因語言與觀念差異產生摩擦,但透過課程活動與互動練習,彼此學會以更同理的方式回應對方,重新找回理解與連結。

負責此次團體規劃的社工吳怡薪指出,在華人社會中,照顧者常專注於親職,卻忽略了伴侶關係的經營。伴侶間若缺乏溝通與情緒調節能力,往往會讓原本的支持系統出現裂痕。「溝通不是辯論對錯,而是建立理解與連結」,她強調,這個團體就是提供一個安全的練習場域,幫助伴侶彼此靠近。
吳社工也提到,參與家庭普遍在育兒與分工上面臨角色期待落差,若缺乏對話與理解,容易演變成誤解、冷淡甚至關係疏離。團體歷程中,許多夫妻開始反思互動模式、調整情緒表達方式,也願意給彼此更多時間與空間,修復關係。

報導來源:https://nvns.net/news_view.php?new_sn=91074&new_csn=1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