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教會公報】路竹小作踩街報佳音 分享聖誕喜樂與溫馨

【林婉婷高雄報導】聖誕節前夕,平安基金會承辦的「路竹身心障礙者社區作業設施」(簡稱路竹小作所)於12月19日辦理「聖誕狂想曲」踩街報佳音,沿途演出聖誕組曲,並分享糖果及學員親手繪製的卡片,將喜樂、溫馨的聖誕氛圍傳遞給社區。而路竹區區長薛茂竹與主秘也裝扮成聖誕老公公和聖誕老婆婆發送糖果給學員;岡山障福督導許雅惠致贈感謝狀,感謝區公所提供場地給路竹小作所辦理活動。

路竹小作所在地服務逾10年,為培養學員自立能力、人際互動與交往技巧,以及建立正確金錢觀念,每個月固定安排兩次「社區適應活動」,讓學員到社區購物、用餐;而商家和社區單位總是友善對待,耐心聆聽並親切回應其需求,甚至額外提供點心、熱情邀請學員參與各項活動等。小作所藉由聖誕節期安排學員到當年度最常接觸的單位或店家,獻上祝福與感謝。

參與今年報佳音的20位學員從路竹區公所出發,沿途經過大立生鮮超市、鵝牌氣密窗君盈金屬有限公司、金玉堂、昀鍋燒、台南市基督教青年會(YMCA)路竹日間照顧中心、高雄市立圖書館路竹分館,最後抵達台灣基督長老教會高雄中會路加教會,每個定點都有音樂或舞蹈演出。另一行人特別在YMCA路竹日照停留,學員及長輩分組進行套圈圈比賽,並且最後由路竹教會退休牧師郭恩信分享聖經中「以馬內利」的典故並為大家祝福禱告。

活動前一個月,教保員每天都會撥出時間,以「路竹四寶」:番茄、雞蛋、花椰菜、虱目魚作為主題,陪伴學員繪製小卡、包裝禮物、製作聖誕裝飾以及布置周邊環境等等,展現出路竹小作所深耕在地、服務社區的精神。報佳音路途中,學員也與教保員分享:「看到大家收到我們設計的杯墊,很開心、很喜歡,我也覺得很有成就感!」

路竹小作所社工張雅雯另表示,為加深學員對家鄉及不同國家文化的認識,每年課程規劃都會融入節慶元素。今年包含二十四節氣、台灣傳統節慶、世界節慶及富有紀念意義的節日,另外也將世界地球日、祖父母日和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帶入,開拓學員視野,也增進其人際互動的機會。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90001

【台灣教會公報】非障礙手足團體 岡山障福凝聚家庭好關係

【林婉婷高雄報導】關注早期療育家庭裡有「手足」與「親子」關係維繫的需要,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早療個管社工在今年度辦理八場次「手足支持團體」,邀請心理師陳怡婷帶領家長們探討非障礙手足照顧與關心議題。

障礙家庭常因照顧資源分配不均,導致其他手足社交關係、身心需求未能得到滿足,而產生憤怒、壓力、害怕、忌妒、無助等情緒,影響家庭氣氛、甚或影響療育執行。系列活動中,心理師藉由手作、繪本等方式,引導手足及家長認識障礙者特質,並討論、建構彼此的家庭期待。活動最後也安排祝福儀式,讓手足及照顧者之間產生勇氣,共同面對外在不理解障礙手足的眼光。

有平時因照料身障兒,而鮮少與孩子對話的家長表示,這是難得有機會安靜與孩子互動,在心理師的引導下,原本封閉、沉默的孩子因為感受到被理解、被認同,漸漸卸下心防,進而能夠表達自己,也學習在團體中溝通、聆聽他人的故事,得到共感,也更加體諒他人情緒。

岡山障福早療社工於家庭支持服務過程中發現,障礙家庭具有多元需求,自2018年起開始連結資源推動團體方案。今年有新光吳氏基金會贊助動物輔助治療、手足團體經費,而20249月、10月將辦理親子互動團體,在兩個小時的課程中教導家長透過遊戲、手作等方式與孩子互動,提升親職能力。歡迎有早療、家庭支持服務需求之民眾關注岡山障福的官網與粉專,以獲得最即時資訊。

報導來源:非障礙手足團體 岡山障福凝聚家庭好關係 |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tcnn.org.tw)

【台灣教會公報】岡山障福攜手台灣動物輔助協會 為兒童建立美好團體經驗

【林婉婷高雄報導】經中心早期療育個管社工提交計畫並獲得新光吳氏基金會補助,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與台灣動物輔助治療專業發展協會首度合作,自今年10月26日起至11月30日止,每個禮拜四下午在高雄市湖內區明宗國小舉辦動物輔助團體活動,讓服務對象與治療犬接觸,配合動輔師與社工師設計的課程穩定情緒、練習表達想法和人際互動。

11月30日是最後一次團體活動。由傑克羅素㹴「卡比」陪伴六位小朋友提早慶祝聖誕節,小朋友們在動輔師、社工師的指導下,學習溫柔撫摸、梳毛、餵食;完成任務後能得到貼紙,以各種顏色繽紛手上的黑白線稿插圖。最後小朋友帶著聖誕帽和頭飾合影,也領到動物輔助協會預備的聖誕禮物。

有別於在醫療院所進行動物輔助團體,岡山障福中心將活動辦在學校,透過「去疾病化」提升家長和孩子參與意願。中心社工王郁文受訪時表示,狗是常見的動物,這次動物輔助團體為孩子們創造沒有距離、沒有異樣眼光的相處回憶,而累積成功經驗也有助提升孩子們在家庭、學校與人互動的穩定性。針對動物輔助團體後續,她認為未來或可以連結高雄市政府教育局資源,延續這次體驗的基礎來推動其他合作與課程。

王郁文與動輔師毛文君受訪時分享,幾堂課下來看見孩子們的成長。例如有觸覺敏感的孩子最開始觸摸治療犬會尖叫、害怕,現在已有改善;另也有最開始無法融入團體的孩子,現在適應時間縮短,並願意主動嘗試和治療犬互動。有小朋友不僅融入團體時間縮短,在想法表達方面也更清晰、明確。

動輔師本身也有社工師身分,與動輔員(治療犬主人)、治療犬互相配合,再活動過程中,觀察兒童表現與動物感受,以適度指引培養兒童耐心、專注力、同理心等能力。毛文君也鼓勵家長們持續訓練孩子,包含堅持互動界限、遵守彼此約定的規範等,留意孩子的每個言行細節,引導並改善不適切行為。

岡山障福中心早療個管自2018年起推動團體方案,由社工師盤點身障家庭之需求規劃活動。曾舉辦家長紓壓活動,邀請講師上課,並提供托育服務;另曾有親子小旅行、親子教養、手足團體等。更多活動資訊歡迎關注岡山障福中心官網、臉書粉專,而兒童發展相關問題歡迎電洽:07-622-6730#156。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88281

【台灣教會公報】IDPD岡山障福多元服務 障礙青年談心聲

【林婉婷高雄報導】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於11月11舉辦「國際身心障礙者日」系列活動——夢想轉動樂音啟航演奏會;會中邀請取得街頭藝人執照的岡山小作青年李家輝自彈自唱,以及青年黃通溢、張哲原分享生命故事。

青年黃通溢分享,自己罹患思覺失調症,在青年時發病,因為幻聽、情緒不穩等原因而不敢與人接觸;在進入岡山小作以前曾在工廠服務,當時亦與同事發生衝突。黃通溢的父親最開始反對他進入小作所,而是希望他繼續找工作,經母親勸說才同意。

黃通溢表示,小作所的生活很開心,不但有朋友,教保員也會依照個人能力來安排代工與設計工作流程。由於表現逐漸穩定,他曾在中心媒合的加油站工作一陣子,不過後因為與客人有摩擦又回到小作所。

他坦言當時自己病情並不穩定,也沒有按時服藥,但很謝謝小作所與家人持續溝通、合作。在疫情期間因為被迫放隔離假,心情鬱悶的他選擇在網路宣洩不滿;對於自己當時不恰當的言行,黃通溢直言感到抱歉,也謝謝小作所的人員們願意包容;回到中心走過適應期,教保員更寫小卡片鼓勵他的進步。

小作所的課程越來越多元,黃通溢提到自己最喜歡粉彩課。最初他的作品主要是代表生氣的黃色,後期作品有越來越豐富的顏色;他也感謝家人給予自己的愛,雖然相處過程有磨合,但他能感受到家人的愛體現在生活中的每個照顧裡。

而青年張哲原娓娓道來,自己在五歲時經醫院檢查發現其腦血管細微而堵塞,導致無法自如行動,為此家人帶他北上就醫,在七歲時就已經歷三次手術。身體的障礙沒有令他放棄學業,國小畢業時還從校長手中領到熱愛生命證書。

國中時,張哲原因為跌倒而必須在家休養,經過老師們協助說明狀況,才順利領到畢業證書。而高中時因為長期坐輪椅,張哲原坦言當時的自己很憂傷,老師知情後為他安排心理輔導;同樣是高中,他在某次健康檢查中測出血壓過高,後經醫院進一步確認是心室肥大,必須長期控制飲食和服藥。

張哲原在高三時曾在岡山小作實習,畢業後順利進入小作。他肯定許多同學都很細心、親切,會主動伸出援手;而自己最開始從事代工時主要是執行簡單操作,後來可以從事精細動作,甚至成為品管,並能夠協助老師們完成簡易的電腦文書工作。

而在藝術課方面,張哲原回顧自己最開始都是臨摹老師的示範,甚至會因為畫得不夠像而感到挫折,但現在他可以揮灑創意,例如今年中秋節主題創作時,主動提出要在月亮上加畫兩隻兔子。他認為自己除了接受幫助,也有能力幫助別人,也相信自己的話語可以影響更多人,所以願意站上台分享生命故事。

活動當天還有障礙體驗闖關、相關單位宣導、藝術平權畫展、多個友好單位演出,並首度發表成人日照與小作所青年們繪製的「2024年公益紅包袋」。該紅包袋一組有六款,插圖包含諧音寓意平安的蘋果、好運旺旺來的鳳梨、得勝有「餘」的「魚」等。歡迎各界持續關心與支持岡山障福中心。

報導來源:【IDPD】岡山障福多元服務 障礙青年談心聲 | 台灣教會公報新聞網 (tcnn.org.tw)

【台灣教會公報】國際身心障礙者日 岡山障福邀青年展現才華與見證

【林婉婷高雄報導】12月3日是「國際身心障礙者日」,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特於11月11舉辦「夢想轉動樂音啟航演奏會」,當中有障礙體驗闖關、相關單位宣導、藝術平權畫展、多個友好單位演出,並首度發表青年們繪製的「2024年公益紅包袋」,更邀請取得街頭藝人執照的岡山小作青年李家輝自彈自唱,以及兩位青年分享生命故事。有許多長期關心、支持中心發展的政府與民間團體代表與會,在台下共同見證青年們的蛻變。

岡山障福中心主任劉秋月在致詞時強調,《身心障礙權利公約》(CRPD)的重要精神包含障礙者的社區融合與自立,謝謝社區與多個團體對中心的友善與疼愛,而近幾年中心推廣藝術平權,除了畫作還有紅包袋、提袋等文創商品,邀請各界繼續鼓勵青年們勇敢活出生命價值。

而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股長李奇勵受訪時介紹,岡山障福深耕北高雄地區有27年之久,提供包含早期療育、成人日間照顧、社區日間作業設施(小作所)等服務;其中小作所提供多元課程內容,也有代工作業,兼顧使用者的學習和成就建立。她期待岡山障福持續與在地資源連結、推廣服務,促使市民朋友更認識身心障礙者權利與福利、落實《身心障礙權利公約》。

岡山小作的青年李家輝,因看見別人自彈自唱感到羨慕,於是在2019年學習吉他,疫情期間也透過網路影片持續練習;後因希望能登台表演而考取街頭藝人執照。當天他帶來三首歌曲演出。接著由青年黃通溢、張哲原娓娓道來自己的成長與使用岡山障福服務的歷程;兩位都肯定藝術平權課程對他們的啟發與幫助,黃通溢表示自己最喜歡粉彩課,最初他的作品主要是代表生氣的黃色,後期作品有越來越豐富的顏色;而張哲原回顧自己最開始都是臨摹老師的示範,甚至會因為畫得不夠像而感到挫折,但現在他也可以揮灑創意來繪畫。

這場活動中,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岡山區公所與衛生所、岡山老人福利協進會、震旦集團、樂安醫院、岡山區救國團、牧人志工隊等代表皆出席。而台灣基督徒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督導黃淑雅、阿公店溪文學獎總顧問蔡文章教授、壽天里里長莊証州、高雄市議員黃秋媖、立委候選人曹桓榮等也來到現場。

由智青們親手繪製的「2024年公益紅包袋」,一組有六款,上頭有諧音寓意平安的蘋果、好運旺旺來的鳳梨、得勝有「餘」的「魚」等等,看起來溫馨、趣味;如果希望取得這份紅包,歡迎電洽岡山障福。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86248

【台灣教會公報】認識感統 走進公園體驗遊具對發育影響

【林婉婷高雄報導】許多家長關心自家孩子的發展是否符合該年齡段應有表現,但除了教具,看似平常的公園遊具其實也能促進幼兒們發育。平安基金會承辦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於10月28日上午帶領親子走進南燕公園,邀請職能治療師李書馨帶領遊具體驗並介紹「感覺統合」理論。

燕巢兒童發展社區服務據點社工蘇珮雯受訪時指出,當天活動首先由李書馨設計公園遊具體驗,接著回到據點進行靜態課程。有個觀念是擔心小朋友在動態活動後無法收心,但事實上活動反而能提振幼兒精神,有助於後續學習的專注度,也能適當消耗體力、不會讓他們過於躁動。

所謂「感覺統合」,是指大腦接受環境資訊並整合的能力,當中包含本體覺、前庭覺、觸覺、視覺和聽覺;而「活動」能夠活絡身體機能與警醒度,讓幼兒對抽象的「感覺」更有概念,對情緒、專注等發展也有幫助。

其中,本體覺是關乎對本體的認知,不需仰賴視聽等其他感受而能理解身體在空間的靜、動態位置。前庭覺關乎孩子的穩定與協調,大至走路平衡、小至眼睛對焦;有抗地心引力、速度感、平衡感的遊戲,例如玩溜滑梯、盪鞦韆的過程要維持平衡、掌握速度感,這些都會刺激前庭覺。

蘇珮雯指出,這次活動提醒家長們可以有規劃性、有任務性的讓孩子們遊戲,並在不同難度的遊戲中多元嘗試、多元學習,例如爬網如何落地就有不同策略。如果要訓練幼兒的精細動作,則可以指導孩子簡單的家事,例如幼幼班可以摺疊小毛巾、用寶特瓶澆花;小班可以收拾玩具、擦拭桌椅、使用衣夾、挑選菜葉;中班可以佈置與收拾餐桌;大班後可以開始練習握筆、打結、使用衣架、簡單沖洗餐具等。

蘇珮雯表示,李書馨也提醒「肌肉張力低」表徵,例如駝背、扁平足、容易疲累、參與活動興致低、無法長時間走路、習慣性依靠、流口水、食物常含在嘴巴等等,這些舉動可能代表孩子的肌力不足,也因此更需要活動。而睡眠、過敏、過度使用科技產品等會影響大腦發育,家長需要多多注意孩子的作息。

另不同年齡的孩子有專注度極限,兩至三歲約5至10分鐘、三至四歲10至15分鐘、四至六歲20分鐘(三到五人的團體中),因此不論是遊戲或家務,設定目標時仍應考量孩子的年紀與能力。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85449?fbclid=IwAR1KEtMs3h5NMj9I5iK_zs-2QWJBnbWFMH-v8eqE8-jrTew_yK1_XC8cZco

【台灣教會公報】首屆身心障礙者倡議賽 提升自我決策能力

【林婉婷整理報導】使用機構服務的成年身心障礙者,多依照工作人員和家屬規劃來作息,很少有機會或暸解如何提出自己的想法。有鑑於此,10月21日上午,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辦理「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決定」倡議比賽;分孩童及成人組、16位身心障礙者輪流上台,以三分鐘簡報,藉由影片、音樂及現場演出,向觀眾分享自己的休閒生活,也倡導《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CRPD)精神。

比賽邀請長榮大學社會工作學系助理教授蔡青芬、高雄市私立樂仁啟智中心院長劉俊賢、屏東縣身心障礙者自立生活中心督導潘佩君擔任評審,並以年齡和障礙程度的不同作為評比考量。岡山障福中心主任劉秋月表示,本活動的目地在於倡導CRPD,期待社會大眾轉變對身心障礙者的看法,從被動接受幫助者,轉變為能夠自主表達意願並全面參與社會的個體。

事實上,這個轉變對每位參賽選手來說都不容易,一段看似簡單的講稿,背後都是不斷重新組織語法及內容,多次練習與對話後才誕生;除充足的事前準備,不斷建立自信心也是重要的一環。

岡山障福中心近年來開始推動自我倡議,將「做自己的主人,為自己決定」之精神落實在教學中,例如岡山小作每個月都會召開兩次自主性會議,由服務使用者自行規畫社區參與及戶外教學行程、交通、編列預算等;其他也參與大型畫展、國際身障者日系列活動籌備及教會宣導等,幫助服務使用者在未來進到社區的融入。

第一類身心障礙者、熱愛四處旅行的「阿宏」,2015年來到岡山小作所接受服務;過去不太會看火車時刻表的他,透過上網找資料、觀察路人,還有一次次練習,已逐漸摸索出搭車技巧與能力。

【台灣教會公報】繁畫似錦 漫步美林 障礙藝術平權畫展開幕

【林婉婷高雄報導】平安基金會經管高雄市岡山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近年來關注身心障礙者的藝術平權和自我實現,多次與藝文場館、店家合作推出畫展。今年度前進高雄市立圖書館總館,推出「繁畫似錦,漫步美林:身心障礙者藝術平權融合展」,即日起在八樓展出至9月24日;本次畫展內容包含岡山障福成人日托班、岡山小作所和路竹小作所成員創作的油畫、粉彩畫和彩繪布提袋等。

9月12日下午為展覽開幕式,邀請包含平安基金會董事長吳志仁牧師、副執行長林耀明、高雄市政府社會局身心障礙福利科督導胡奇生、台灣基督長老教會壽山中會副議長薛宇勝牧師、平安基金會前董事長江秋香、阿公店溪文學獎總顧問蔡文章教授、社團法人台灣基督徒社會工作人員協會理事長陳宇嘉教授、督導黃淑雅、社團法人特殊藝術教育協會理事長張玉奇、平安基金會所屬身心障礙關懷中心代理主任謝雅德、勞工關懷中心主任簡長榮、平安基金會經管屏東縣身心障礙福利服務中心主任陳芬芩等貴賓,以及關心障礙平權議題的各領域代表等出席。

吳志仁在致詞中點出,身心障礙者在自我實現時可能遇到更多困難,平安基金會透過服務協助、陪伴障礙者。胡奇生則在致詞時點出,高雄市目前設有45間小作所、20間日照機構、143間社區機構,雖然要滿足境內超過14萬6000名身心障礙者的需求仍有段距離,但感謝許多民間單位提供多樣服務以實踐《身心障礙者權利公約》精神,幫助障礙者能夠社會參與。

薛宇勝致詞時肯定智青們的繪畫與音樂才華,並邀請各界關注、支持岡山障福中心即將推出的手繪紅包袋與義賣活動。本身是藝術家張玉奇則強調「藝術就在生活當中」,鼓勵眾人用更開闊的眼光看待智青。陳宇嘉說明「藝術治療」的重點在於透過藝術媒材,讓障礙者表達內心情感、引導並進入障礙者的心理世界、完成創作後交流並發掘障礙者潛能。蔡文章則分享自己與岡山障福中心合作的契機,並大大肯定智青的創作水準。

開幕式上,幾位智青特別受邀分享自己的創作理念。油畫《漫步的快樂羊》在作者謝進騫的巧思與巧手勾勒下,綿羊有溫馴的輪廓,配合清新的綠色背景,傳遞喜樂的祝福。粉彩畫《青春的紫葡萄》的作者黃通溢選用青藍底色,描繪出煙霧圍繞的群山和星辰、月亮,並用暗綠色來表現夜晚的大地,他也提到紫色是有點神秘感的顏色,就像自己與他人相處喜歡保有適當與自在的距離。彩繪布提袋《復活節彩蛋》的作者薛靖樺,除了畫出兔子和彩蛋,也細心畫出花園裡的花草、昆蟲與小動物,用色繽紛,整體畫面活潑、趣味。

在開幕式後,眾人移步前往八樓觀展,智青們在展場裡介紹自己的創作;粉彩畫指導老師黃淑雅表示,這次創作期間更鼓勵智青們主動觀察與發揮,因此能在畫面中看見更多突破既定想像框架的呈現,例如不一定是弧形、七彩的彩虹等等。這一場場畫展不只是讓社會看見智青的創意與能力,亦為他們的成長留下最美的紀錄。

報導來源:https://tcnn.org.tw/archives/179641